“这次外出务工收入还不错!”10月5日,宁夏同心县丁塘镇劳务经纪人杨自文吃过午饭,就拿出怀揣的小本子,盯着上面记录的一串串数字算收入。
58岁的杨自文从事劳务经纪人已14年,主要协助当地人社部门收集和发布本村劳动力求职就业、培训信息,宣传就业帮扶政策,协助开展劳务对接和劳动权益维护。今年8月中旬,他带着100名同心籍农村劳动力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从事辣椒烘干,实现工资性收入近90万元。
“由于从事工种不同,大伙最少收入5000余元,最高达1.5万元。”杨自文说,这次他带着赴杭锦后旗季节性务工的大多是45岁至50岁妇女,47天人均收入近9000元。
“跟着老杨干,只要肯吃苦,不怕挣不上钱。”杨银康跟随杨自文外出从事季节性务工7年。8月29日,杨银康从杭锦后旗返回家,挣回1.5万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宁夏依托劳务经纪人队伍,打通为农民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搭建供需渠道,实现企业生产和农民工就业有保障。今年截至8月底,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76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108.76亿元。
“农村转移就业高质量发展靠的就是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带动就业,实现了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是拉动当地经济并带动农民市场化就业的‘领头雁’和主力军。”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与创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2001年至2020年,宁夏通过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机构带动就业总人数和总收入最高占比达67.5%和71.3%,市场主体带动就业作用发挥明显。
马军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不愿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20世纪90年代初远赴北京务工。“那时候外出打工,月收入近500元,但在父辈的眼里就是不务正业。”在马军的带动下,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跟他外出“闯荡”,收入比在老家翻了几番。20世纪90年代末,他瞄准劳务市场的商机,每年都回老家动员带动有意愿外出的劳动力到北京、河北务工。
“在不断发展和积累中,我觉得自己应该放眼全国市场,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走出大山、改变观念、致富奔小康。”2009年,马军注册成立固原京军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持续为乡亲们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成功帮助不少农村劳动力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心怀家乡,把家乡老百姓就业难放在心上,他被聘请为固原市驻北京劳务工作站站长、原州区驻福州马尾区和鼓楼区劳务工作站站长。
“我父亲每年推荐到福建就业的有200余人,除了务工收入,可额外获得在闽就业各项补贴300余万元。”马军的儿子马学智说。
在宁夏,杨自文、马军的日常工作仅是众多劳务经纪人中的一个缩影。2005年起,宁夏将培育壮大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机构纳入农村转移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截至2015年已累计培训2万人次以上;2016年截至目前,全区培训合格并持证的劳务经纪人有1.2万人。
“劳务经纪人都是本地人,谁家有富余劳动力,谁想出去务工,谁适合什么工种,他们心里有本账。”自治区人社厅就业与创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劳务经纪人为广大农村劳动力和用工单位“牵线搭桥”“做红娘”,架起了一条高质量就业服务“桥梁”。
为最大效益发挥劳务经纪人作用,宁夏从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技能培训、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提高有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制定含金量高的特惠扶持政策,对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宁夏“三类人员”到企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200元就业服务补贴,对自愿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劳务经纪人中的“4050”人员纳入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范围,对劳务经纪人年度内组织输送的就业人员区内就业的给予每人200元交通补贴、跨省就业给予每人800元交通补贴,给予获评的优秀劳务站每年2万元至10万元的奖补。加强与福建、江苏、浙江、新疆、内蒙古等15个省区建立省际劳务协作关系,各地给予“就业红娘”补贴每人2000元至4000元不等。(记者马照刚)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