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青海创新模式走特色之路打赢这硬仗

时间:2016-01-25 16:16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秩名 点击: 载入中...

  脱贫攻坚,青海创新模式走特色之路


  尽管寒冷天气来袭,但是村民们再也不用生煤炉了!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董永生的家里又温暖又干净,因为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后,大多数村民家都安装了暖气。董永生还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交通便利了,挣钱的门路多了,村民也逐渐富裕起来了。


  从胡思洞村进入连绵群山之间、茫茫草原之上,从河湟谷地,到青南高原,再到柴达木盆地,全省39个贫困区县,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温度。


  预计到2019年青海省将实现整体脱贫任务!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作为一个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和特困地区于一身的省份,青海任务尤其艰巨。2015年12月底青海省委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脱贫攻坚不仅是一场经济仗,更是一场政治仗。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动员全省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给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省长郝鹏也指出,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打好打赢这场硬仗。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底气十足!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来自于过去几年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累积的经验。“十二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减贫100万人的目标任务。深冬时节,记者走进农户家感受脱贫攻坚的温度,了解青海大地上的变化,从中探寻脱贫攻坚的“青海模式”。


  如期脱贫


  让每户困难群众不掉队


  资源富省、经济穷省的现实,决定了青海扶贫开发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精准施策;地域辽阔,但群山阻隔,地形破碎,位置偏远,干同样的事,在青海往往需要付出十倍于人的成本和努力。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一轮攻坚战我们将怎么打?


  让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16元以上,实现6个贫困县摘帽、400个贫困村退出、11万贫困人口脱贫。


  今年,我省将重点开展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计划在400个村实施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在10个县建设扶贫产业园。重点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投入资金34.34亿元,采取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在38个县(市)的582个村实施易地扶贫项目,搬迁安置2万户、7.8万人。重点开展金融扶贫工程,金融扶贫资金对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至关重要。同时,还将重点开展教育培训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贫困村互助资金工程,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头工程等。


  扶贫路上


  一步一个脚印


  青海省祁连县青阳沟村村民张富德这辈子辛辛苦苦盖了三次房子,但因为贫穷,盖起来的都是简陋的土坯房。如今老张年纪大了,眼瞅着没力气再盖房子了,反倒住进了砖瓦房。寒冬时节,阳光透过玻璃暖廊洒进来,满屋子都暖洋洋的。张富德的温暖,来自于省里的扶贫开发项目。


  去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新的局面。


  ●减贫任务全面完成。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20.1万人,至此,“十二五”期间减贫100万人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464元增加到2015年的6861元,年均增长1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全年落实各类扶贫资金55亿元,较上年增长71%,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18亿元,是“十一五”的3.3倍。


  ●政策倾斜力度加大。国务院扶贫办将我省纳入全国6个旅游扶贫试点省份、6个光伏扶贫试点省份、全国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试点省份开展扶贫试点工作。实施国家旅游扶贫试点项目53个;在8个县建设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150兆瓦,带动8333户贫困户增收。


  ●专项扶贫成效显著。在全省36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全面完成1942个“十二五”规划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建设扶贫产业基地79个,“十二五”期间累计达到1274个;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园15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0个,搬迁安置13853户、59501人,“十二五”期间累计搬迁安置59247户、262697人。培训贫困劳力1.5万名、致富带头人1024名,资助“两后生”、贫困大学生9333名。“青春创业扶贫行动”带动6000名贫困大学生和青年就业创业。“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贫困劳力4.21万名,资助“两后生”、贫困大学生5.8万名。


  ●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全年落实各类社会扶贫资金8.01亿元。落实国际农发基金六盘山片区扶贫项目优惠贷款和赠款2.85亿元人民币。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我省自然环境脆弱,省内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扶贫开发“缺钱”“缺能人”“缺技术”问题突出。而立足当地实际,用产业项目带动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唱好“特色经”,正成为全省扶贫攻坚“啃硬骨头”最有效的“利器”。


  我省以重点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手段,展开了一场以“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的扶贫新路径。从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形成了输造血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我省有一套独特的法则。从扶贫产业选择,到后续发展,再到发挥辐射效益,我省都始终围绕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的宗旨,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前提,让产业发展成为撬动农牧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强大杠杆。其中,“特色”二字是重中之重,也是让产业产出效益的关键。


  但是,扶贫产业往往落地容易,生根难,要产出效益更难。省扶贫开发局负责人表示,不同地区利用不同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是实现产业后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特色产业这根红线,把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才能使老百姓真正从中获益。


  今年,我省计划在400个村实施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在10个县建设扶贫产业园。


  ●在产业选择上,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自主选择产业权利的基础上,强化产业脱贫精准度。对有劳动能力,但自身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夜色种养、民族手工、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优势产业,强化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发展生产,实现就地脱贫。对发展产业选择和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将扶贫资金通过量化折股的方式配置给贫困户,入股参加农林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或互助资金组织,纳入旅游业、光伏业和扶贫产业园建设扶持范畴,实现资金收益脱贫。


  ●在扶持方式和标准上,将按户扶持改为按人扶持、按户实施项目,提高扶持标准,农区人均5400元,牧区人均6400元。每个产业园计划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


  ●在产业布局上,按照东部特色种养高效发展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鱼养殖适度开发带的“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新格局,结合当地优势产业资源制定闲余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冷水渔业、中藏药材、生态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饲草产业、民族文化、商贸物流、乡村旅游、光伏扶贫、拉面经济等重点产业。通过培育扶持专业合作社,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实施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将产业和劳动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实现贫困群众多元收入。


  看房看粮还要看技能


  “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青海各级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贫困底数和分布状况,还总结出了一套对贫困户把脉问诊的“五看法”。


  扶贫有力度,更要有精度。越是啃“硬骨头”,越需要精准施策。2014年,青海与全国同步完成了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还为全省贫困人口的贫根病灶拍了一张“X光片”:缺发展资金的占30.78%,缺技术的占17.11%,缺劳动力的占12.34%……有了这张“X光片”,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变得更易操作。精准扶贫,我省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到“一县一策”、“一户一式”,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有针对性,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能如期脱贫。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我省教育扶贫深入推进,增收致富产业扶贫力量日益强盛,由分散式扶贫向集约化、规模化扶贫转变,由以村为单位扶贫向整个片区扶贫转变,由靠政府扶持向发动内力脱贫致富转变。


  授人以渔


  让雨露浸润群众心灵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然,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同时,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彻底斩断“穷根”的最长效的手段。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我省坚持提高教育水平与提供就业通道“双管齐下”,帮助贫困生早日脱贫致富。


  【“十二五”收获】“十二五”期间,我省共计投入“雨露计划”专项资金25883万元,根据短期技能培训、职业学历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连片特困“雨露计划”培训需要,进一步提高了“雨露计划”补助标准。如短期技能培训由人均补助1000元提高到2000元,职业教育学历人均补助标准达到3000元。通过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增强激励效应,充分调动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参与“雨露计划”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就业技能和增收能力。


  ●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在我省实施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服装加工、民间工艺、饭店服务、瓦工、焊接、汽车驾驶、民族刺绣、特种机械驾驶等技术技能的农村贫困劳动力,一批又一批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能力,有文化、肯钻研、守纪律、能奉献的新型“职业正规军”在广大农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纷纷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走上了劳务创收之路,谱写着灿烂的新生活。


  ●教育扶贫


  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如果没有智力支持,不仅个人难以改变贫穷的命运,而且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


  眼下,当教育扶贫如同一场甘露,浸润着贫困群众的心灵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也已日趋完善。今年我省计划投入资金7700万元,对1.6万名贫困劳动力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对5000名接受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补助;对600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资助。继续实施“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扶持返乡大学生和青年创业就业。


  ●金融扶贫


  “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金融扶贫正是这个杠杆的最强支点之一,而这样的杠杆式扶贫效应,正在我省扶贫攻坚路上“倍增释放”。


  金融扶贫资金对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至关重要。目前,我省省级层面金融扶贫政策体系已全面构建,关键是县级扶贫和金融扶贫部门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全面落实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青海行动方案及主办银行制度。我省风险防控资金规模完全能够满足扶贫贷款发放需求时,可暂停担保资金注入。重点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扶贫部门协助金融机构尽快对已评定的建档立卡信用户发放“贫困户信用证”。扩大扶贫贷款规模,按照基准利率贴息补助,支持产业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全年争取落实金融扶贫贷款40亿元。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青海防震减灾不松懈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 青海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助力企业达产达效
  • 青海省加速社保“减免返”政策落地
  • 青海设立1.02万个专项岗位助力贫困劳动力就业
  • 青海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 青海省光网覆盖率达216%全国排名第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