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面对面:青海如何走好现代生态畜牧业这步棋
面对面嘉宾:
省农牧厅副厅长 马清德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 王会林
省农牧厅畜牧处专家罗 增海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大,且位于生态区位的关键点。草原生态状况决定着青海生态环境的状况。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从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出发,提高草原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这是历史赋予青海的重大责任。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做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部署,开辟了我省草地畜牧业浴火重生的发展道路,我们先行先试,也初步摸索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新路子。基于此,农业部2014年将我省设立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如何继续走好现代生态畜牧业这步棋,省农牧厅主管试验区建设的领导专家与记者面对面共同探讨今后的创新发展。
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介绍,长期以来,我省牧区以单家单户生产、数量简单扩张的发展方式使得草原生态、生产矛盾日益突出。从2008年的数据看,全省9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与解放初期相比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10%-40%,人均草场面积从144公顷下降到42公顷。2010年全省牧民纯收入只有3478元,比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低385元。问题倒逼,只有走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才能破解生态、生产、生活相矛盾的难题。
经过6年的努力,全省牧区已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883个,探索出“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等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从机制体制上初步摸索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新路子。尤其这两年,全省在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中,集中优化了“6381”为核心的顶层设计,突出调整生产关系,在全省100个试验区试点社推进股份制改造,并取得实质性突破。解决了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中“统”“分”结合的问题,也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提供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实际效果看,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尚不足以从深层次上破解生产向现代化转型、生态环境向持续保护、全民实现共富裕的根本性矛盾,而股份制改造和股份制合作社应该是目前形势下促动传统畜牧业向高原特色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最有效的组织方式。
比如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牧民参与率高、资金入股率高和资源整合利用率高为亮点,按股份制运行为特点,五年来草场产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来的1/3,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了2.02个羊单位。
马清德说,无论是拉格日、还是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都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把以草定畜作为合作社社员入社的门槛,先入草山,再按载畜量核定入社牛羊数,多余的牛羊或自行出售、或在统一集中育肥出栏,从制度上落实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堵住了超载放牧。同时由于股份制合作社有能力统一调配自己的草山,草地该禁的禁,该休的休,该治的治,该牧的牧,开循环利用成为可能,凡是股份制改造到位的合作社就能通过草畜平衡,让草原重回绿色,人与自然重归和谐。
王会林说,在试验区建设中,我们明确了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的内涵,这就是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沿着这个方向,现在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合作社典型在全省涌现。股权分明带来了草山分区、牛羊分群、劳动分工,也为畜产品分化、牧区产业分类提供了基础和空间,为牧区发展释放了巨大潜力。如海北藏族自治州多地高效养殖点,藏羊羔当年体重达到35公斤,当年可配种,母羊实现“两年三胎”。拉格日合作社从事牧业的只有129人,剩余的212人从传统畜牧业中解放出来,从事旅游、旅店、工程等二三产业。
2016年农牧部门初步统计,全省100个试点合作社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多出了1843元,高出21.36%。例如,拉格日合作社2016年的总收入达到948.5万元,纯收入达493.6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梅陇合作社总收入662万元,纯收入达到383万元,人确均收入达17569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3倍。达玉合作社股份制运行一年后纯收入达到210万元。
省畜牧总站专家罗增海说,通过合作社统一经营,一些针对贫困户的补助资金有了施展平台,在股份制推开的地方,牧民不放羊还能增加收入,放下羊鞭后能转身投入二三产业,这对牧区而言是个跨越,意义重大,“亲兄弟明算账”式的股份制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扯皮”,邻里、社会和谐程度增强,对牧民来说就是生活质量的重大提升。
面对面嘉宾:
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
省农牧厅畜牧处专家罗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