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保护草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富、草美、牛羊壮的田园牧歌,这是青海人的梦想,也是维护“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生态环境完整性的重要基础,更是青海在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能够给全国做的最大贡献。
发展生态畜牧业,从最初的7个纯牧业村合作社试点,到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全覆盖,再到现在961个村、11.5万牧户受益,最终农业部在青海设立首个“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给青海千里草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为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十年磨一剑。青海按照“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探索出了以股份制为主体,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为补充,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率先在全国闯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草地畜牧业发展之路。
这条路青海人走得艰难、走得坚强,更是走得踏实、走得豪迈。围绕“四个转变”,尤其围绕“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青海人用实际行动正告别小而散的传统模式,大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模式迈进,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发展的完美嬗变。
实践证明,只有股份制合作社建设,才能从体制上解决超载放牧和草畜平衡难题,实现生态责任具体化
“股份制合作社建设是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现实道路。”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2014年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设立后,全省承前启后,蹄疾步稳,继续围绕既定战略推进了生态畜牧业发展,集中优化了以“6381”为核心的顶层设计,着力转型升级,培育内生动力,在汲取既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突出生产关系调整,创新工作理念、方针和举措。
特别是坚定不移在全省100个试验区试点社推进股份制改造取得实质性突破,拉格日、梅陇等一批重大典型异军突起,为草地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实践,生动而有力的证明,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都无法从深层次上破解生产向现代化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等深层次、根本性矛盾。
王会林说:“只有股份制合作社是目前形势下促动传统畜牧业向高原特色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正道,这一方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解决了长期困扰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统’、‘分’结合问题,也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提供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通行的做法是先草后畜、以草定畜,把以草定畜作为合作社社员入社的门槛条件,先入草山,再按载畜量核定入社牛羊数,多余牛羊或自行出售、或在统一基地集中育肥出栏,从制度设计上落实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堵住了超载放牧。
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说,由于股份制后合作社有能力统一调配自己的草山,草地的分类管理开始显现,草地该禁的禁、该休的休、该治的治,该牧的牧,开始了循环往复利用。泽库等有一些地方率先探索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到社”,那些真正保护了草地的合作社和牧户得到了奖励,政策红利释放,群众热情高涨,各地共鸣强烈。
作为以股份制改造的典型合作社,拉格日近五年来草场草产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来的1/3,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了2.02个羊单位。梅陇村2008年亩产可食鲜草仅为152公斤,到2015年上升到亩产350公斤;泽库县4.53万公顷黑土滩减少到1.13万公顷,120多名靠乞讨为生的贫困牧民消失。
马清德说,实践证明股份制合作社的出现改变了牧区生态保护政策落实缺主体、推进缺抓手的不利局面,拉格日、梅陇以及很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由于草地经营方式转化带来了生态保护方式的转变,凡是股份制改造到位的地方,在合作社组织下,草畜平衡能实现,草原能重回绿色,人与自然能重归和谐。
实践证明,只有股份制合作社建设,才能从路径上解决畜牧业生产方式滞后问题,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王会林说,我省在试验区建设中,明确提出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的内涵是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在这样一个思路指导下,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合作社典型在全省涌现。
如今,我们欣喜看到,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有效处置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一些过去畜牧上天天提、经常喊的办法,比如分群饲养、划区轮牧、种草养畜、良种繁育、提早断奶、高效养殖等稳稳落地,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股权分置带来了草山分区、牛羊分群、劳动分工,一产理顺为畜产品分化、牧区产业分类提供了基础和空间,为牧区发展释放了巨大潜力、厚植了巨量动力,传统畜牧业旧貌换新颜。集中建设和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等办法,又充分调动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资金到合作社后“干什么”由合作社理事会提出、社员大会决定,确保了钱用到“刀刃”上。
马清德说,通过股份合作,各类生产要素各归其位、物尽其用,牛羊该养的养、该留的留,该出(栏)的出(栏);社员会放羊的去放羊,会挤奶的去挤奶,能打工的去打工,该培训的去培训;资金该化的化,该省的省,该建的建,该合的合。
特别是拉格日由于种畜组织化生产,2012年到2015年3年期间牦牛良种率从6%提高到70%,母畜比例由45%上升到65%;股份合作社实行绩效管理、全奖全赔,一些合作社的犊牛、羔羊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90%以上,甚至全部成活。
海北藏族自治州多地高效养殖点藏羊羔当年体重达到35公斤,当年可配种,母羊实现“两年三胎”,颠覆了传统;拉格日合作社劳动力现在从事畜牧业的只有129人,剩余212人都中从传统畜牧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天峻县梅陇合作社70户入户牧民中36户在县城内外从事洗车行、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等,实现了收入多元化。据统计,目前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65%以上均开办有不同规模的特色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
2016年抽样调查显示,全省试验区试点合作社一二三产收入比例达到52.35%:20.98%:26.67% 。从2008年以来各种模式的实践看,股份制合作社是目前大背景下全面提质转型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唯一现实可行的路径,只有股份制才能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实践证明,只有股份制合作社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牧区群众生活水平,实现生活质量最优化
2016年省农牧厅初步统计,全省100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多出了1843元,高出21.63%。拉格日合作社2016年的总收入达到948.5万元,纯收入493.6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特别是梅陇合作社总收入662万元,纯收入383万元,人均收入17569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3倍;祁连达玉合作社32户运行股份制整整一年后纯收入210万,轰动一时。
目前,借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贫困人口将草山牛羊入股实现了持续收入、长久收入。尤其拉格日、梅陇两村,以合作社为平台,通过合作社分红和发展二三产业,所有贫困户均实现了稳定脱贫。
王会林说,通过合作社统一经营,一些针对贫困户的补助资金终于有了使用的平台起到了作用。收入的增加带动了群众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梅陇现在家家户户在县城有楼房,拉格日45户牧户在城里定居。
全省在股份制合作社推开的地方,牧民不放羊收入还能增加,放下羊鞭还能上下班,对二产三产不再陌生,牛羊交给合作社、交给“羊把式”后,社员放心离开草原,腾出了时间,大家该挣钱的挣钱、该看病的看病,该上学的去城里上学,该“退休”颐养的退休颐养,“亲兄弟明算账”式的股份制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扯皮,家庭、邻里和社会和谐程度增强。
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认为,股份制合作社对青藏高原的牧区、牧民而言,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生存幸福程度的提升。今后一段时期,省农牧厅将贯彻落实“四个转变”要求,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抓生态、股份、规范、创新、示范和有机,继续做好试验区各项工作,开创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
短评:股份制合作社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正道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保护好草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成为青海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经过几年时间的积极探索,我省从体制机制上初步闯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尤其,2014年农业部在青海设立首个“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让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全省坚定不移推进股份制合作社改造,拉格日、梅陇等一批重大典型异军突起。再次证明,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都无法从深层次上全面破解生产向现代化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带动贫困户实现共同富裕等的深层次、根本性矛盾。
股份制合作社是目前形势下促动传统畜牧业向高原特色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正道,这一方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解决了长期困扰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统”、“分”结合问题,也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提供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先草后畜、以草定畜,把以草定畜作为社员入社的门槛,先入草山,再按载畜量核定入社牛羊数,多余牛羊或自行出售、或在统一基地集中育肥出栏,从制度设计上落实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堵住了超载放牧。
股份制改造后的合作社,有能力统一调配草山,草地分类管理开始显现,草地该禁的禁、该休的休、该治的治,该牧的牧,开始了循环往复利用。
实践证明,股份制合作社的出现改变了牧区生态保护政策落实缺主体、推进缺抓手的不利局面。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由于草地经营方式转化带来了生态保护方式的转变,让草畜实现平衡、草原回归绿色、牧民增加收入变为现实。(罗连军)
故事传真:拉格日村向“拉格日模式”挺进
2010年之前,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的典型的重点贫困村。草场植被逐年退化,天然草场严重超载,牲畜品种退化,畜牧业经营效益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突出,收入结构单一,是全村的真实写照。
2011年初,借全省推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有利时机,时任二社社长的俄多组织36户牧民入社,成立了拉格日村二社专业合作社,经社员同意后将27.47万元草原奖补资金投入虫草交易和畜产品销售,当年实现分红21万元。
经过几年有益探索创新,拉格日村在省州县农牧部门的引导下建章立制,以“能人带动,民主管理”为主,以“项目扶持,技能培训”为辅,全面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一跃成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
2016年,合作社入社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93.1%,整合草场面积0.59万公顷,牲畜入股4904头(只),入股金额2381.7万元。当年合作社创收948.5万元,比上年增加281.75万元,人均收入达12448元。
目前,合作社分为3个小组。其中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利用入社的天然草场和3984头牦牛分为20个牧业小组,进行了划区轮牧,良种率提高到70%;藏羊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利用租赁的天然夏季草场,将920只生产母羊分为4个养殖小组,按照夏季划区轮牧,冬季舍饲半舍饲进行高效养殖;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将20个养殖小组剩余劳动力219人进行再教育再培训,重新分工从事出租车、推销畜产品及外出打工。
合作社理事长俄多说:“拉格日的发展道路尽管曲折,但正如大家所见到的,现在我们的草地绿了、生产顺了、牧民富了。”
拉格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是传统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好办法。
据省草原监理站监测,2015年,拉格日村天然草场每亩产草量比2010年增加21.4千克,天然草场载畜量由0.72公顷/羊单位调整为0.92公顷/羊单位,草原生态走势看好。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总结说,“拉格日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开创了一条以高度整合资源为基础,通过划区轮牧,发展合作社多元化经济,解放剩余劳动力的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但俄多说:“现在我们合作社和牧民越来越感受到国家政策的科学,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拉格日模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远远超出了拉格日合作社本身。”
“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虽然创出了‘拉格日模式’,但合作社内许多事情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不够专业,但距真正的‘拉格日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
俄多认为,经过试验区建设的洗礼,社员们都认识到生态畜牧业建设对牧区、牧业、牧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开始由衷地拥护。只有彻底转变藏区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了“三生”共赢,那才是真正的“拉格日模式”。(罗连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