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级示范点、减少社区采集录入工作、建设161个城镇和1762个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今年以来,我省不断稳步推进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社区发展面貌一新,逐步形成社区治理“青海模式”。
在建立社区建设协调机制方面,省民政厅在全省8个地区打造8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示范点,全面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举办现场观摩及经验交流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共建结对制度,拓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创新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方面,我省投入资金1693万元建成246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并为每个站点配备2名至3名社会工作人员,夯实社区治理的专业力量。统筹利用3000万元,试点推进民政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服务,引导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参与社区服务。
同时,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推进服务改革,落实减证便民规定,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减少社区采集录入工作,加强社区工作督查督办,从源头上减轻社区行政负担。推进“智慧民政”中“智慧社区”模块发展,支持一批特色亮点社区,加强城乡社区服务智慧化建设,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服务,最大限度将民生项目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
我省还统筹协调省级财政投入2.2亿元,建设161个城镇和1762个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覆盖率分别达到94%和83%。建立城镇社区工作者3岗17级和村干部“基本报酬+4项补贴”报酬体系,实现村(社区)组织运转经费和村“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报酬动态增长,社区工作者报酬最高达到8000余元,平均达到4000元。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报酬达到当地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3倍。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