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发展中的新疆边防总队红其拉甫“模范边防检查站”

时间:2015-05-19 09:23来源:大西北网-新华网 作者:李康强 点击: 载入中...

红其拉甫边防官兵面向界碑庄严宣誓。

大西北网5月19日讯 素有“生命禁区”和“死亡雪海”之称的红其拉甫山口,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通往中亚、欧洲及地中海沿岸的“桥头堡”.这里海拔5100米,冰峰林立,沟壑纵横,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最低温度零下40摄氏度,夏季最高温度不到10摄氏度,水的沸点不足70℃,气候恶劣复杂多变。是我国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边防检查站----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就驻守在这里。

 

一代代红其拉甫边检官兵坚守雪域边关,抗缺氧、斗严寒、守国门,铸就了响誉全国全军的“三特”精神。自1995年5月23日,该站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红其拉甫“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以来,该站官兵继承和发扬扎根高原、忠诚守边、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在推进部队中心工作及全面建设中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官兵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建强堡垒促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尽管该站处在“生命禁区”,但该站历任党委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促中心摆在部队建设发展首位,在站党委的带领下,一茬茬官兵,摒弃“以苦为荣、以苦卖苦”的旧思维,提出“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苦得有价值,苦中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把“生命有禁区,高标准抓部队无特区”作为弘扬“三特”精神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新的形势任务,新的党委“一班人”确立了“撇开艰苦打基础,继承传统求创新,围绕主业抓部队”的思路,放下“老模范”、“老先进”、“老典型”的架子,走出帕米尔,以开放的姿态和发展的眼光,向兄弟模范单位虚心学习。

 

1997年,该站与罗湖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结成“共建对子”以来,几乎每年都派出业务骨干到深圳罗湖、皇岗、蛇口等边防检查站学习取经,探求沿海职改边检站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该站党委通过开展“问计广大官兵”、“问计驻地政府”“问计旅客群众”等献计献策活动,为部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在现任党委班子的带领下,部队实现了“队伍素质、部队管理、中心主业、基础设施” 一流的目标,树立了“模范边防检查站”争创一流、争当排头兵的信念。

 

近年来,该站党委班子扎实开展党务工作培训,班子成员执行条例走在前、军事训练站在前、险重任务冲在前、廉洁自律做在前,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共谋发展的团结局面,强有力的党委核心引领了边检中心工作和部队全面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跨越。

 

雪域雄关铸铁壁

 

红其拉甫口岸毗邻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3个国家长年局势动荡不安,“金新月”毒品产量居高不下,是新疆反恐维稳、缉枪缉毒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口岸。

 

面对严峻的反恐维稳形势,该站围绕打造“雪域国门劲旅”和“高原维稳尖兵”的练兵目标,牢固树立“国门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的理念,突出“前哨全时值守、孔道动态监管、现场缜密查缉”3个重要环节,严把“人证对照,资料录入,证件鉴别,报警排查”4道关口,坚决将“三股势力”、枪毒和反动宣传品等查获在口岸、堵截在境外,在雪域国门构筑了一道境内外敌对分子不可逾越的天堑。

 

2009年8月1日,该站官兵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当日下午18时许,当执勤官兵一如既往地对一辆国际班车实施例行入境检查时,士官王西海发现一名中国籍女性韩某一直坐在车上不愿意下车,行为十分可疑。

 

丰富的执勤经验使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名旅客一定有问题!就在该旅客进入检查室接受人身行李物品检查的间隙,他迅即对韩某在车内停留的区域实施了重点检查。当他掀起韩某所在铺位的棉垫时,四个拳头般大小的黑布袋赫然呈现在眼前,感受其形状和重量后,判断是手枪。5个小时后,装在黑色布袋中的4支“六四”式手枪和1支钢笔式手枪以及70发子弹全部顺利缴获。

 

据了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狡猾的贩毒分子不停变换藏毒手法,企图蒙混过关,将红其拉甫口岸作为从境外贩运毒品到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但他们始终没有逃过边防官兵的“火眼金睛”.

 

2012年7月24日下午,该站前哨班官兵在对一辆集装厢货车实施检查时,发现车窗玻璃挡板上的螺丝钉是新的,而且有拧动的痕迹。官兵随后卸下螺丝钉,打开车挡板,发现里面藏有用黄色胶带裹得严严实实的3个长方形包裹。在右边车门处,官兵同样发现了3包可疑物品。经检查,6包可疑物品全部为海洛因,净重达6240.912克。2013年4月,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判决,驾驶员张某为获取非法利益,无视国法,其行为已构成走私毒品罪,被判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1995年以来,该站官兵在自然条件艰苦、查缉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先后查获毒品走私案10余起,缴获高纯度“金新月”毒品40余公斤。同时,查获枪支10余支、子弹140余发,涌现出了查缉标兵张雷、舒菊英等一批缉枪缉毒模范,官兵以实际行动守好了国门,做到了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中巴边检官兵在共同巡逻

 

立足高原树品牌

 

“只要旅客有困难,我们必须有求必应!”多年来,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始终将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角点。

 

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前哨班海拔5100米,是全国陆路口岸海拔最高的前哨班,这里长年寒冷缺氧,气候恶劣,对出入境旅客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旅客构成了潜在的生命威胁。该站于2007年在前哨班建立“孔道110”、设立了“高原驿站”,配置了饮水机、制氧机、氧气袋、血压测量仪等设备,并备足高原常用药品和必要的修车工具,以便及时救助受困旅客和车辆。

 

近年来,该站在全力做好边检查缉工作的同时,还把树立“国门卫士”形象、打造服务“亮点”、赢得出入境旅客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简化勤务环节,设立服务信息网,与巴方移民机关建立协作机制等,打造高原特色服务品牌,让每一名出入境旅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5年5月7日23时许,国际班车司机艾某打来跨国求助电话称,其驾驶的班车陷进了厚厚的积雪中,多名旅客出现强烈高原反应,情况十分危急。得知情况后,该站官兵迅速前往事发地点,以最快速度营救被困旅客,同时派出“孔道110”巡查车火速前往救援。

 

当日22时30分许,前哨班搜救官兵发现了被困班车。为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一部分官兵迅速将反应强烈的旅客送到前哨班,接受吸氧、服用高原药等治疗,其他官兵挥锹铲雪将受陷班车推上路面。

 

凌晨1时许,国际班车安全到达前哨班。当得知20名旅客已饥饿了一天后,边检官兵又立即动手,为旅客端上了热腾腾的面条。凌晨2时许,20名受困旅客带着声声谢意登上了增援的专车,离开了生命接力站--前哨班,人间的关爱又一次在国与国的边境上传递。如今,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的“孔道110”和前哨班,被出入境旅客亲切称之为生命救助站。

 

据统计,20年来该站官兵在雪域高原克服种种不适,无偿为中外旅客提供提供氧气3600余人次,提供药品价值近15000余元,救助遇险旅客43起97人次,为中外旅客排忧解难累计300余次,收到锦旗(牌匾)90余面(个),收到了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感谢信达百余封。

 

和谐警营暖兵心

 

“组建文艺小分队,建立绿色警营网吧、休闲书吧、高原氧吧、边检文苑……”可以说,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被授称20年来,每一届站党委都在不断改善官兵生活工作条件,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警营环境。

 

如今,部队营房整齐,树木繁茂,蔬菜新鲜,生态景致和文化气息浓厚,官兵扎根高原建功立业的热情高涨,舒适度、满意率和温馨指数不断提升。以前,由于部队驻地交通不便,边防检查站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和肉蛋全部从300多公里以外的喀什市拉运,官兵很难吃上鲜菜、鲜肉,基本生活保障成了大难题。

 

1999年4月,边检官兵便开始了第一次艰苦创业,用铁锹、镐头挖走戈壁石头,从几十公里外运回细土和羊粪,建起一座占地0.7亩的塑料温室大棚,打破了风雪高原不能种菜的神话,实现了官兵有绿菜吃、有绿色看的梦想。说起高原蔬菜大棚,不得不提起被评选为“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的二等功臣孙超。当年,年仅17岁的这个农家“独苗”抱着一腔戍边热情,豪情满怀地来到红其拉甫当兵,默默无闻地干起了其他官兵看都不愿看的炊事员、管理员、给养员工作。

 

2000年3月,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打响了第二次艰苦创业的“三大战役”:扩建蔬菜大棚、修猪圈、开辟综合种养殖场。当时孙超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改变“老三样”(白菜、土豆、粉条)的梦想成为现实。2011年11月,一座占地500平米的地暖式温室大棚投入种植,孙超凭借超常的意志和对职业的热爱,在高原隆冬时节成功种出10余个品种蔬菜,彻底告别了官兵在漫长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20年来,该站官兵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办公楼、干部公寓、食堂、文体活动中心等先后拔地而起,营区里种植了花草树木,面貌焕然一新。前哨班历经风雨的帐篷、石头屋和宿营车也光荣“下岗了”,代替它们的是设施齐全、宽敞明亮、舒适宜人的“欧式别墅”.

 

2014年通上了长明电,5000瓦的大功率太阳能蓄电设备,以及先前的煤油灯和蜡烛都成了往事,火炉子被清洁热乎的暖气所代替;移动手机取代了古老的手摇式电话,并开通了互联网和IPTV电视,官兵在“生命禁区”的前哨班一样可以和家人视频,电视随时可以看到国内60余套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加湿器、制氧机,卫生间、开水房、洗衣房、活动室一应俱全。2012年,官兵的床头安装上吸氧装置,躺在床上就可以吸氧。2014年,吸氧装置延伸到了旅客检查现场,因高原反应造成的生命危险大大减少。

 

随着条件的逐步改善,“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一盘录像看一冬”的情况终于变成了过去,变成了历史。在新的征程上,官兵将不忘艰难困苦岁月,不丢吃苦奉献精神,不减创新发展劲头,决心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忠诚的品质,为飘扬在帕米尔高原的这面模范旗帜再创辉煌!(完)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5-05/16/c_1115305283_2.htm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新疆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三个集成”
  • 【70年70城】记住克拉玛依!在这里,地下采石油地上搞旅游
  • 同心筑梦映天山——新疆70年改革发展稳定述评
  • 铸剑为犁写奇迹戈壁明珠更耀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
  • 【新疆是个好地方】唤醒丝路记忆——探寻和田千年非遗文化的
  • 边疆党旗红︱武钢:发展更多公益志愿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