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居民1400年前就会加工月饼了
月饼整体制作精致,花纹图案搭配错落有致
大西北网讯 今年市场上出售的压花图案月饼,1400年前,新疆吐鲁番居民就已经会加工了。
昨天,记者在自治区博物馆看见,这块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的月饼,其外形和今天的压花图案月饼很相似,直径为6.5厘米,整体呈土黄色。月饼正面压制有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图案,和印度佛教莲花纹中国化的宝相花图案。月饼整体制作精致,花纹图案搭配错落有致,“说明当时的古人面点制作技艺已经很高超,他们已经会制作这种类似月饼的面点。”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员宋敏介绍说。
据宋敏介绍,这块类似月饼的圆饼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惟一一件月饼式糕点实物,和今天的月饼加工原料类似,这块饼也是采用小麦粉为原料,模压成型后再烘烤制成,不同的是,今天的月饼是由死面加工,而这块月饼是由面粉经发酵后加工,“因为我们发现这块月饼面皮组织中的间隙很大”。
由于鉴定这块饼的馅会破坏月饼整体,目前,研究人员还无法得知这块饼的馅是什么原料,“同一时期的墓葬还发现有葡萄、红枣等食物,从当时古代居民加工饼就地取原料来看,这块饼中有可能会加入葡萄、红枣,糖和芝麻等。”宋敏说。
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得知,其实,在这块唐代月饼亮相之前,新疆和田地区还曾发现过2300年前就和月饼外形相似的圆形面饼。面饼出土于和田地区山普拉墓地,共有4块,全部装在一个皮制口袋内,这些面饼比唐代出土的宝相花月饼薄很多,一面平整,一面有不清晰图案,考古人员经鉴定得知,这些面饼是以黍麦为原料,直接烘烤而成。文物人员研究后认为,这些汉代的面饼就是新疆月饼最早的雏形。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历史久远。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月饼视为吉祥、团圆的象征。
文献资料显示,月饼的前身,是以胡饼为代表的圆形面食。早在殷商时期,我国江浙一带就出现了用于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饼的记载。到了汉代,民间就有一种或蒸或煮的饼。那时候,人们将月饼叫小饼或甜饼,当成一种供品,主要用来祭月神。东汉时,饼的种类已经比较多,《释名·释饮食》中列出了7种: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到了唐代,月饼走向了民间,长安京城有了饼师,还有了糕饼铺。隋唐时期,胡饼、蒸饼、汤饼都是流行的面食,并多了一种饼中加馅的做法。到了宋代,月饼又被雅称为“荷叶”、“金花”。宋代的饼类食品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种类、花色空前繁多,工艺也趋精致。明代就有月饼的详细记载,并从此作为拜月的供品和中秋节标志性的食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