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输水后的塔里木河下游景观(10月17日摄)。记者韩亮摄
12月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寒意渐浓,已结束了生态输水的塔里木河中下游河道,结上了冰层。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孕育南疆绿洲的“母亲河”。流域范围内生活着1200多万各族群众,有近4600万亩耕地,还有上千万亩胡杨林。
今年,我区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生态输水创下3项历史纪录:首先是第十八次生态输水,这也是历年生态输水中启动时间最早的一次,比去年提前近3个月;其次是下泄水头行进速度最快,仅10天时间水头就抵达台特玛湖湖区,比第十七次生态输水缩短了8天;第三是输水量最大,据统计下泄生态水量突破11亿立方米大关,打破生态输水以来单次下泄水量最高纪录。
曾经的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用水,塔河水渐渐无法抵达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多条源流相继脱离干流。加之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逐年减少,致使下游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
“母亲河”下游的断流引起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关注,自2000年起,中央投入巨资,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挽救下游地区的生态危机。18次每年不间断地生态输水一次次书写着新的“绿色传奇”。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关键在节水。为此,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对流域内5个地(州)和4个兵团师采取限额用水管理,自治区人民政府将4个源流管理机构整建制移交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平原水库节水改造、地下水开发利用、河道治理、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等系列措施,实现年节水27.22亿立方米。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政水资源处马明说:“为确保这来之不易的水全部用于生态,我们在沿线枢纽、水库、生态闸等水利设施布控监管人员,对每个农业闸安装量水设施,实行签字用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塔里木河生态治理正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持续不断的生态输水带来了可喜变化,塔河沿岸居民感受最深。“干涸的海子有了水,胡杨林活了,各地游客也越来越多了。”12月20日,尉犁县塔里木乡博斯坦村农民买买提·开立对记者说。
买买提每天都会到河道边看看,奔流不息的河水让他心情舒畅。守着成片的胡杨林,尉犁县沿河两岸的很多人开起了农家乐。
“有水是绿洲,无水是荒漠”。塔里木河下游若羌县的牧民帕提古丽·阿帕尔对这句话也有着深刻的体会:“没有水,一点草都长不出来,我们只有到更远的地方放牧。”
这几年,随着台特玛湖来水量的增加,湖边草场变得丰茂,帕提古丽就搬到台特玛湖附近的库尔干居住,她家羊群的数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帕提古丽说:“我在这里放羊3年了,以前这个地方全是戈壁滩,风沙多,没有水。自从水来了以后,慢慢地草多了,家里羊也多了,以前100多只羊,现在发展到400多只,每年的收入也增加了。”
经过18年的综合治理,塔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面积达228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植被覆盖面积达到362平方公里,沙地面积减少854平方公里,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到46种。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吾买尔江·吾布力说:“沙化面积减小了、水面面积扩大了,畅通了下游绿色走廊,这说明通过十几年的塔河综合治理,下游恶化严重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从源头到尾闾,从河里到岸上,塔河流域生态整体向好。
“这几年,河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原始胡杨林已得到有效生态水补给,新生胡杨生长较快。胡杨林中,多年不见的黄羊不时出没,狐狸、野兔等野生动物也成为这里的常客。”若羌县林业局阿拉干胡杨林管护站护林员沙地克·买买提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