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厂房内堆放着大量化工原料,爆炸冲击波冲开了房顶,现场一片狼藉。
事故遇难研究生与导师,更像“老板与下属”的关系,学生只有一个选项——绝对服从:替导师从事额外的接待工作,不时去导师的公司干活。“毕竟命运掌握在老师手里”。
“他喜欢描述参与这项研究会带来多大的商业价值,并且经常上升到国家层面,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商业项目。还会说一旦研究完成,可以马上投入生产赚大钱。”
“这种校外大剂量实验,导师不在场是不可想象的,估计老师低估了危险系数。”爆炸的原因,疑与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违规进行试验有关,但官方尚未确认。
两年来,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李鹏,对待导师张建雨的态度只有两个字——顺从。
暂缓发表论文,帮导师招待客人,每天必须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去导师办的工厂做工……李鹏对张建雨的种种要求都没有拒绝,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按时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直到2016年5月23日,他的所有努力付之一炬。当天上午,仍为论文忧心忡忡的李鹏,被导师张建雨带进自己的工厂内。下午3点多,这家由张建雨一手建立的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厂房发生爆炸,造成近200平方米的彩钢板厂房坍塌,三名人员遇难,李鹏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爆炸事故原因,官方已有初步说法。上海市安监部门5月31日对外发布消息说,5月23日上午,张建雨和他的学生李鹏携带危险物品,至该公司违法违规“试验”,并安排两名员工协助后离开外出。当天15时许,发生事故。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说明,李鹏正在导师的工厂内进行何种“试验”。但毫无疑问的是,导致这位年轻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命丧工厂的,正是他与导师张建雨间的“致命师生关系”。
爆炸发生了
遇难的工人朱彩华,两个月前还是练塘镇上卖了多年烤山芋的小贩。
张晓磊最后一次见到李鹏是在爆炸发生前7小时。
周一早晨8点10分,同专业本科生张晓磊收到师兄李鹏发来的短信,内容是导师张建雨传话,催促张晓磊赶快到学校实验室开会,原因是张建雨要和李鹏急着外出办事。
这个会只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无关,李鹏就坐在旁边干别的。他用一个流程图软件查资料,还对张晓磊说,办完事回来教他使用这个软件。
会议只持续了半个小时。9点多,师生二人准备出门。临走前,李鹏往张建雨的车上搬一袋很重的实验材料,张晓磊赶紧帮忙,结果发现这个麻袋包裹的东西十分沉重,“像抱一袋米一样重。”李鹏特意嘱咐小心点儿。张晓磊看到包裹外写着“硫氰”字样,但后面是硫氰xx,他记不清了。
张晓磊推测,这袋包裹应该是在周末准备好的,因为周五他离开实验室时,并没看到这些东西。包裹被装进张建雨酒红色的沃尔沃越野车里,不久就被运到了上海焦耳蜡业公司门前。
焦耳蜡业公司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私营经济开发区内,距离市区六十余公里。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1997年由张建雨注册成立,2015年6月,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张建军,经营范围为生产助剂蜡等。
张建雨在练塘镇开厂,当地人尽皆知。官方在爆炸后的通报中也确认:“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建军,实际控制人为张建雨,系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副教授。”
南方周末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焦耳蜡业公司实际是一排破败的砖瓦房,周围被一片针织厂包围。隔壁针织厂的一位经理说,他时常看到门口停着张建雨酒红色的越野车。
然而,很少有人进入到焦耳蜡业厂房内。上述针织厂经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焦耳蜡业厂平常大门紧闭,只有进货出货时,才有叉车进出,装卸一些蓝色塑料桶,“不知道是怎么搞生产的”。
工人朱彩华的女儿朱云是为数不多进入过工厂的外人。事发当日12点多,她进入到焦耳蜡业厂房内,喊父亲回家吃午饭。
在厂房内,朱云看到一个大锅一样的仪器,旁边竖立着写有“液氮”的大罐。父亲朱彩华穿着平常的衣服,没有什么防护,把蓝桶里白色的液体倒进大锅,难闻的气味非常刺鼻。
据朱云回忆,父亲告诉她,“今天中午加班,不回家吃饭了。”41岁的朱彩华是安徽阜南人,他刚刚被焦耳蜡业厂招来当工人,每月工资3000元。在焦耳蜡业厂内,共有两个工人、一个领班。
当天,朱云在厂房内还看到一位年轻人,那人就是李鹏。三个农民作为李鹏的助手,负责仪器的基本循环操作,朱彩华便是其中一个。两个月前,他还是练塘镇上卖了多年烤山芋的小贩,对化工一无所知。
三个小时后,焦耳蜡业厂发生爆炸。据《新京报》报道,爆炸发生时,一个工人中途嫌气味太大,出门透口气而躲过一劫。李鹏的一位同学转述工人的说法是:现场有3个装有化学试剂的桶,每个桶重20公斤,每个人负责一个桶,下面加热,上面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爆炸发生。
此时朱云已经回到家里,她先是听到尖锐的爆炸声,紧跟着便看到黑色的浓烟开始弥漫,天空又飘下一阵粉尘,就连厂房玻璃都被震碎了。
爆炸直接导致两名工人身亡,朱彩华就在其中。此外,还有一名遇难者是在工厂做“试验”的研究生李鹏。
商人导师
“喜欢与我们共筑梦想,教导我们要赚钱。”
发生事故的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究开发特种蜡、合成蜡的企业。现为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张建雨,研究领域正是蜡制品。
在学界,张建雨不避讳自己是商人;在商界,他更注重自己的学者身份。上海一名与张建雨合作多年的企业老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张建雨喜欢商业伙伴叫他博士。他形容张建雨为“儒商”,“能说会道,常引经据典,喜欢儒家文化”。
张建雨一手创办的上海焦耳蜡业官网上,留下了一个地址:上海市梅陇路130号实验六楼320房间,联系人“张博士”,还配有一个手机号。他的一位学生向媒体证实,该手机号正是张建雨的手机号,而上述地址即张建雨担任主任的实验室所在地。
学生们更愿意把“商人”“企业家”“赚大钱”等字眼与张建雨联系起来。本科生李华上过张建雨的供热工程课,发现张建雨除了直接读PPT,更愿意讲经济,“喜欢与我们共筑梦想,教导我们要赚钱”。张建雨的供热工程很容易通过。期末考试前几周,张建雨将原题库发给学生,李华后来才发现,考试试卷的题目与原题库一模一样,“多数同学只花10分钟就能交卷,这门课成了本科期间最轻松、成绩最高的课程”。
教课之外,张建雨更是名副其实的商人。李华曾在不同场合听张建雨说起,除了焦耳蜡业,他在别的地方也有厂子。工商资料显示,张建雨2008年与人合资成立了抚顺九雨新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2013年被注销。同时,他还担任浙江建德市远方针织有限公司经理。两家公司业务均与蜡制品有关。
据媒体报道,在微博上一位自称上过张建雨课程的学生说,张建雨在校内拥有实验室,所带本科生、研究生,无一例外被安排参与相关商业研究,“张建雨教学工作的一切出发点,为商业利益”。
一本名为《赢在追求卓越》的书籍披露了张建雨的早年经历,该书介绍了“12位成功企业家”,张建雨位列其中。
根据书中记载,张建雨1961年出生在河北藁城苍德村一个赤脚医生家庭,初中留过级,高考过两回,但都只考取中专。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所工作时,读了夜校,最后才考到了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的在职研究生,1997年毕业后被破格留校任教至今。
这本书还介绍了张建雨读研究生时的一段经历:张建雨做丁烷脱沥青课题时,遇到丁烷泄漏,他关掉丁烷阀门,用风扇吹散漏气,并告诫他的同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千万不能跑,真爆炸了,你跑不过火。”
最终,当时的研究生张建雨逃过了这一场“爆炸”,在二十年后,他却将他带的研究生置于另一场爆炸之中。
老板和下属
“老师说他开企业比较有钱,毕业的话可以去他的公司。”
张建雨浑身散发的商人气息,已经嵌入到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里。
“他喜欢描述参与这项研究会带来多大的商业价值,并且经常上升到国家层面,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商业项目。还会说他已经接触过一些大企业,一旦研究完成,可以马上投入生产赚大钱。”本科生李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和题目一般由张建雨“钦定”,按照焦耳蜡业所需确定研究项目,“不可更改”。
李鹏成为张建雨的学生之前并没有料到这些。2014年9月,他从郑州轻工业学院考取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他的本科老师间接认识张建雨,便介绍他报考张建雨门下。
“老师说他开企业比较有钱,毕业的话可以去他的公司。”李鹏的姐姐李慧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是老师介绍,研究方向也比较感兴趣,弟弟就报选了张建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李鹏告诉过姐姐,导师张建雨开有公司,导师的哥哥也有公司,平时导师会安排工厂的活让他干。刚开始,他并不排斥,他希望能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毕竟命运掌握在老师手里”。
不过,李鹏跟同学“吐槽”说,张建雨的心思主要在工厂,不怎么管他,自己见到导师的次数也不多。
张建雨教过的多位研究生、本科生也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因忙于企业事务,张建雨极少来实验室,“有时半个月,有时一个月,才开一次会”。
在导师的安排之下,李鹏十分忙碌。他除了每天要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一点外,还要替导师从事额外的接待工作,并不时去导师的公司干活。姐姐李慧敏说,有蜡厂客户到学校参观,都由李鹏掏钱接待,请客户吃饭,他还用饭卡长期招待导师的一个同学,但都没有报销。
李鹏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跟着导师读研花销越来越大,他虽然心生不悦,却又不敢直接向张建雨提意见。不得已,有半年时间,他做了几份兼职,除了做家教,他还在商场和快餐店打工。
难得有收入的一次干活是在2015年暑假,李鹏被张建雨安排到浙江山区的工厂里实习了一个多月。山区很偏僻,工厂也不管饭,他只好自己做饭。有一次,他学会了做西红柿炒鸡蛋,兴奋地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万万没想到,这半月的实习,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学会了做饭。”
实习结束后,张建雨夸赞李鹏做了不少贡献,并许诺回头好好给他奖励。到最后,张建雨只给了他一千多块钱,李鹏向姐姐吐槽说,“这钱都不够来回车费和饭钱,老师真抠。”
一名与李鹏交好的同学说,上述种种经历,已经让李鹏重新认识他和张建雨的关系,认为他们两个就是“老板和下属”,甚至私下里已经喊张建雨为“老板”。
对于李鹏来说,为了完成学业,他这名“下属”绝对要服从“老板”。华东理工大学多名研究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导师面前,硕士研究生几乎没有话语权,论文能否通过,能否顺利毕业,完全取决于导师的意愿。
“估计老师低估了危险系数”
接通后,张建雨只说了句“出事了,是个意外”,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2016年3月,发小翟民给李鹏打电话,咨询考研如何选择导师和学校的事儿。
“一定要先选好导师,如果导师人不好,那他对你就很不好,学校好坏倒是其次。”电话里,翟民听出李鹏情绪低落,还说毕业有难度,“不想再继续研究生学习了”。
李鹏情绪不佳主要源自张建雨要求他暂停发表论文。按照华东理工大学的相关规定,硕士毕业必须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李鹏已经研二,仍未发表论文,很有可能因此而延期毕业。
据华东理工大学一名知情学生介绍,李鹏的论文开题报告为相变储能材料,这一研究对焦耳蜡业研发新产品有帮助,张建雨建议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再发表论文。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李鹏都没有必要进行工厂试验,“因为校园实验室完全能满足毕业论文的实验需求。”
爆炸发生后,一名学生曾进入现场,根据试验记录本和幸存者的描述,这名学生推测,爆炸现场可能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
公开资料显示,中试放大实验是实验室成果走向工业化生产的必须步骤,危险性远高于实验室的实验,“好比实验室用10克的剂量实验,中试放大实验要用10斤。”一名华东理工大学的学生说。
该校能源化工专业一名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平常学校实验室接触危险化学品,需要导师在该化学品应急预案上签字方可使用,“这种校外大剂量实验,导师不在场是不可想象的,估计老师低估了危险系数。”
一名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曾告诉李慧敏,现场有3个装有化学试剂的桶,每个桶重20公斤,每个工人负责一个桶,下面加热,上面搅拌。上述推测被学生上报至学院,学院又反馈给警方,希望尽快查明真相。
但这一说法未获得警方证实,5月31日上海市安监部门披露的信息,也没有确认事发时进行的违法违规“试验”就是中试放大实验。
此次爆炸事故发生后,关于高校教师办企业是否合规的讨论又不绝于耳。5月29日,华东理工大学宣传部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早在2007年,华东理工大学就曾下发《教师校外兼职活动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个人也不能作为法定代表人开办公司。
该校工作人员还说:“张建雨如果真的在外面开办公司或者参股企业,学校是完全不知情的,他是瞒着学校私下开的。不过,对于张建雨责任的认定还是要等政府调查组的最后调查结果,如果他确实有违法违纪的情况,学校绝对不会包庇他。”
然而从国家层面看,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允许高校人员带着科研成果保留基本待遇下海。
因此,教授创业办企业并不与国家政策大方向相违背,但相关的权责并不明确,比如教授的课时不能少,研究生培养不能流于形式。如果研究生向企业提供服务,待遇报酬以及安全保障等问题,也亟待细化。
爆炸事故发生后,张建雨已经被刑事拘留。对于李鹏的死,张建雨到底有多大责任还有待警方确定。本科生张晓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张建雨花在学校的精力少,不过性格和蔼,脾气好,现在网上“放大了导师的黑点”。
5月23日,噩耗传到李鹏家里时,是晚上9点。电话接通,对方自称是华东理工大学校方,让家人尽快去一趟上海。
李鹏的姐姐李慧敏起初以为是诈骗电话。她在网上搜索到张建雨的手机号,接通后,张建雨只说了句“出事了,是个意外”,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晓磊、李华、翟民、朱云为化名)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