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边境无人区巡边52年 妻子曾被艰苦条件吓走

时间:2016-07-27 22:13来源:大西北网- 现代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老魏叔的家

清晨,魏德友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

物质贫乏,精神富足,76岁的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为了守边,在这里已经住了52年

老魏叔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沿着边境来回牧羊、巡边

两个女儿要回山东老家了,临别时,老魏叔和老伴终究没有忍住泪水

7月26日,一篇“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报道引爆网络。西北边陲,中哈边境无人区,一位孤寂守护边疆52年的老人,瞬间成为“网红”。

究竟什么才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就在网友热烈讨论这个问题时,守边老人魏德友,用一辈子的坚守,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连日来,现代快报记者深入无人区采访,推出的这一全媒体报道,12小时便有46万网友点赞转发。网友以刷屏的态势,发起“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的网络行动。

牧羊巡边,三件宝

7月22日早晨不到6点,萨尔布拉克草原的天空刚蒙蒙亮,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就起床了。饿了一夜的羊群,早已骚动起来。

老魏的家没有门牌号码--新疆塔城地区,茫茫萨尔布拉克草原上,超过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内,仅有这一座土垒的房子。向西直线距离8公里,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

牧羊人老魏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协助边防官兵们守护边境线。

每天,老魏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没有国歌,没有观众,他却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升完旗,老魏揣上老伴蒸的馍,逐一带上他的“三件宝”:一个已经锈蚀的军用旧水壶、一台老式的收音机、一副62式军用望远镜,出门放羊、巡边了。

收音机在这儿只能收到3个台,却是寂寞巡边路上最亲密的伙伴,老魏最爱听的是新闻,国际国内大事一件不落。草原上风沙大,52年来已经用坏了50台收音机;望远镜也已经用了30多年,是上世纪80年代边防战士送的,如今仍然擦拭得锃亮。

边境线的官兵们,早已熟悉了老魏的身影。塔城军分区某边防团额敏河边防连、塔城公安边防支队吉也克边防派出所,经常接到魏德友通报边境线上的可疑信息,以前是骑马来报,现在有了手机。

就在前一天,羊群一如往常地在山坡上吃草,老魏忽然发现三辆白色的汽车向边境线开去,赶紧打电话给边防派出所。后经查问,这是几位摄影发烧友,为了追拍火鸟,追到了边境线附近……

52年了,脚下的每一寸草地、远山的每一道腰线,都刻在老魏的心里,任何一丝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妻子曾被草原的艰苦条件吓走

魏德友是在1964年来到萨尔布拉克草原的。

那年4月,国家发出屯垦戍边的号召,魏德友从北京军区转业,和战友们一起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兵二连,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生活。

如今,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已经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坚守了52年!

蓝天白云下,萨尔布拉克草原辽阔壮美。然而,这里却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必经通道,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一米多,三个月人出不了门。夏天牛虻疯狂、蚊虫猖獗,能把人的皮肤咬烂,当地称“十个蚊子一盘菜”。

当年,妻子刘景好从山东临沂老家刚到萨尔布拉克草原的时候,住的还是昏暗的“地窝子”,看到这样的艰苦条件,她坚持要回老家,魏德友追出一公里路,才把她追了回来。

这一留,就是半个世纪。如今再说起当年这一幕,刘景好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笑着说:“现在我们哪儿也不去,在这里过一辈子。”

夫妻俩在草原养育了四个儿女。两个女儿和儿子先后回了山东老家定居,小女儿留在了162团的农一连,靠父母近一些。

热闹的家宴,倔强的老父亲

今年夏天,大女儿和二女儿带着孩子,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山东回草原来看望父母。老魏放羊巡边的脚步也格外轻快起来。

22日中午12点,他把羊群赶回来喝水,老伴和女儿们已经里里外外地忙了一个上午,杀鸡、宰羊,无人区的土坯房里,洋溢着难得的欢声笑语。

围着小木桌,一家人坐得满满当当。老伴个性开朗爱说话,跟孩子们聊得热闹,老魏话很少,却不时扭头看看这个、侧耳听听那个。

很快,话题转到了一个多年未解的结上。

这些年来,儿女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劝父母离开草原、离开无人区,回山东老家或搬到县城居住。

二女儿魏萍说,父母年纪大了,尤其这两年,父亲得了糖尿病,母亲感染了布鲁氏杆菌,一度连发高烧,半个月下不了地。

儿女们帮父母在县城的兵团团部买了一套房,装修好了,他们却一次也没住过。

“我哪也不去!”老魏说,之前地窝子都住过了,现在有这三间土房子,还有啥苦的。再说,他哪天不赶着羊群沿着边境线走一圈,心里就不踏实。

“我爸就是犟,他认准的理,谁也拗不过他!”魏萍面对早已知道的结果,还是有点无奈。

“我爸这就是傻呗!”小女儿魏霞则心疼地抱怨,父亲这犟脾气一辈子都没变过,“我小时候跟着爸打草,每天的任务必须完成,哪怕干到凌晨两三点。”

家宴就这样在女儿们的遗憾、老夫妻俩的坚持中结束了。

草原硬汉也有落泪时

下午3点多,在家呆了十多天的两个女儿要回山东了。老两口又杀鸡宰羊,用油焖好,大包小包地让她们带回去。

挥手道别的时候,老魏和老伴终究没能忍住泪水。

热闹了几天的屋子里,又只剩下老夫妻俩。先前还有说有笑的老伴抹着眼泪不说话,不善表达情感的老魏也转过脸喃喃自语:“岁数大了,跟年轻时候不一样,现在娃们一走,心里空落落的……”

几十年来习惯了孤独寂寞,这下突然不适应了。平时不太说话的老魏,难得地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人老了,特别容易想起过去的事,也很怀念老家。当年,父亲过世自己都没来得及赶回去。因为大雪封路,报丧的信一个多月后才到他的手上。等他看到的时候,父亲已经安葬。他对着山东方向号啕大哭一场,这也是这些年来,自己最大的遗憾。

既然来了,就要坚持到底

很多人都问过老魏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能在无人区坚守这么久?真的就没想过要离开吗?

52年间,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撤销、恢复,老战友们也陆陆续续撤回团里或内地,魏德友夫妻却留了下来。

额敏河边防连已经换了19任连长,20任指导员。魏德友也从战士们口中的“魏哥”变成了“魏叔”。他和老伴是无人区里官兵们最敬重、也是最亲的人。

老魏最高兴的,便是和官兵们一起巡边。边防连现任指导员吴成敏感叹,“老魏叔当过兵,骨子里还是拿自己当个军人。”

吉也克边防派出所副所长高向敏说,在他们辖区,像老魏这样的群众护边员一共有70个。但其他的护边员都是逐草而居,只有老魏和老伴定居在这里。老魏家也是这里唯一的守边户。

说他犟也好、傻也好,老魏从来不反驳也不辩解。他只说,既然当初我是来兵团屯垦戍边的,就要坚持到底。我们走了,谁来帮边防战士一起看着这里?

老朋友眼里的倔老头

对老魏的这一选择,熟悉和了解他的人一点也不奇怪。

7月23日,老魏家来了一位老朋友。23年前在边防站(额敏河边防连前身)当兵的常向耀来新疆,特地赶到草原看望老魏。

两人一见面,老魏就拉着常向耀的手,激动地指着自己的房子,“看,这还是你们帮我建的!”

常向耀记得,那还是1981年,老魏家之前是干打垒的房子,摇摇欲坠,说不定哪天风一吹就塌了。他们连队当时正好有拆下来的土块和砖头,就帮老魏盖了现在的这间房。

这次回新疆,虽然20多年没联系,但常向耀知道,老魏肯定还在无人区坚守。“他的性格我了解,有的人说他犟,在我看来,老魏这人责任心特别强,还特别重感情。”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魏德友都会带上一些礼物,有时是一篮子鸡蛋,有时是一箱矿泉水,到边防连去看望战士。

只要有一口气就会一直干下去

夏季的西北边陲天黑得晚,夜里11点,最后一抹晚霞即将消失,老魏把羊赶进了圈里,又和老伴刘景好到菜园子里拔了一会儿草。

记者问他,52年了,草原上的日子是不是过得特别慢?他说,太快了,弹指一挥间,“年轻的时候没饭吃,夜里肚子饿得睡不着觉,现在吃得饱穿得暖,很知足,日子过得也就特别快。”

这52年间,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魏德友每天沿着边境线来回十几公里,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5圈。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说到自己,他却总是一句“我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什么也没做”。

说到巡边,他说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记者夜宿无人区

感受1天与52年

夏天的萨尔布拉克草原,绿茵邈远,山影绰绰,每一幅入框的画面都美到让人心颤。

“在这样的地方生活,诗和远方都有了。”刚到草原,这样的念头一度闪现。

然而,当真正走进无人区、走进老魏叔的生活,才知道这样的想象有多肤浅。

下午6点多,一场暴风骤雨突然袭来,静美的草原瞬间变了脸色。在屋外才两分钟,眼里、嘴里都已经灌进了沙子,还没等跑进屋,大雨已经泼下,淋透全身。

老魏叔夫妻俩一边招呼大家躲雨,一边不时地掀起门帘看雨势,担心着圈里的羊群。

40分钟后,风停雨住,两道彩虹印上天际,耍完脾气的草原又回到了原来的面目。早已等不及的老魏叔穿上胶靴、拿上赶羊棍,匆忙地出门了,“今天羊还没吃饱,巡边路也还没走完。”

意外的是,刚才一阵大雨,受惊的羊群不知何时撞开了圈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老魏叔赶紧爬上屋后的山坡,一路找了过去,脚步快得连记者都跟不上……

一心想帮忙的记者出动了无人机寻找,还没等发现线索,半个多小时后,老魏叔已经在一片山洼里把羊找到了。看着记者的无人机和满脸的惊叹,老魏叔笑了:“顺着羊蹄子印,就知道羊往哪儿去了。”

西北边陲天黑得晚,直到夜里近11点,他才把羊慢慢地赶回家。接着又和老伴在菜园子里拔了会儿草、给鸡、鸭、鹅喂了食,一天才算忙完。

三间土坯房里,渐渐漆黑一片,老夫妻俩却一直没有开灯。因为地处无人区,至今无法通电,原本的6伏太阳能板,只能带动一只灯泡。不久前,兵团为老魏家修整了房子、添置了更大功率的太阳能板,但老两口节约惯了,还是能不用电就不用。

就这样,老两口坐在床边上,摸着黑,跟记者聊起了家常。但是很快,记者就坐不住了--成群的蚊子“嗡嗡”地扑上来,衣服都能扎透。

老魏叔赶紧开了灯,拿出一罐杀虫剂在各个角落里喷了喷。再一看,记者的脸上已经肿起了好几个包。“老魏叔,蚊子不咬你吗?”记者问。“咬啊,蚊子这东西最公平,不过这么多年习惯了。”他答。

这一夜,为了跟蚊子抗争,大家和衣而眠。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睡,不是因为没刷牙、没洗脸、没洗澡,更不是因为草原上没有WIFI刷不了微信,而是因为心中无尽的感慨:一天都这么难过,何况是52年!

而同时,也忽然发现,原来人可以活得这么简单。就如同老魏叔夫妻俩这般,物质生活简单到了极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至今还烧着土灶,甚至连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自家菜园子里的菜。

其实,对老魏叔来说,现在已经没必要放羊了。他跟老伴退休后,每月工资加起来有5000多元。可他说,“不放羊吧,我巡边转一圈也就回来了。有了这些羊,我可以在边境线慢慢转上一整天。”

采访中,记者问了无数次,在无人区这样坚守,究竟是为了什么。老魏叔的回答总是很平淡:“当初我来到这里就是屯垦戍边的,这样一直守下去,心里才踏实。”

一诺无悔,不改初心。52年,老魏叔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一个承诺。

每听到一次他的回答,就多一次来自心底的震动。再打开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形形色色的“爱国方式”,包括热热闹闹的围堵洋快餐店,再看老魏叔在沉默中的坚守,对比是何等鲜明!

人说,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而最深沉的爱国也是“陪伴”:陪伴国家的边远寸土,直到白头。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