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询,敲开这扇门难吗

时间:2020-11-23 12:0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网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近段时间,又有多起大学生轻生事件登上热搜榜。在为这些戛然而止的青春长叹一声时,许多人疑惑,行至崩溃的边缘,他们有没有去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求助?而高校的心理咨询又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连日来,记者深入学校,采访了部分学生和相关专家。
 
  不愿求助专业机构,抗抑郁“靠自己”的情况不在少数
 
  袁梦在研二的时候时常“情绪起伏很大,动不动就发火,一点事就哭”,结果去医院检查出患有重度抑郁症。尽管医生开了很多药,但她“一个都没吃,(因为)药物有依赖性”。袁梦说她主要靠自己。
 
  像袁梦这样“靠自己”的情况不在少数。今年5月,有媒体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一项名为“当你觉得心理压力大时,会怎样缓解”的小调查,两天时间里共有2.3万人参与调查,其中1.1万人选择“硬撑着,正常生活”,仅有543人选择了“求助于专业机构”。袁梦说:“抗抑郁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任何人都没办法帮忙,不添乱就很好了。”
 
  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专家张驰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抑郁症患者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自我否定、自我评价降低,觉得自己是最孤独的、最差劲的,有一种无力感、无助感。张驰曾咨询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基本不与别人交往,封闭在自我世界里。面对这样的情况,张驰认为不能简单地评判是学生抗挫能力差,这其实是有心理问题的表现,很多时候他们自己无法缓解,需要求助于专业机构。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米振宏给出的抵抗抑郁“药方”是:开放的性格,要学会寻求帮助,学会倾诉。“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以及家人的帮助都很重要,整个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如果光靠一个人的话,疗效肯定不是很明显。因为本身患者的自我认知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旁人帮助,恢复得就比较慢。”
 
  记者采访发现,在面对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时,许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会被告知学校,进而被告知家长。在某高校校园论坛上,有学生提问:心理咨询之后,会不会通知辅导员和导师说这个学生有心理问题。另一位学生回答道:“讲实话,对保密性不要有期待,亲身经历。因为这个问题,我曾经受到挺大的打击。但是心理咨询还是可以做的,只看你更想恢复心理健康,还是更注重私密。”
 
  在2007年编制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中明确规定,咨询师应清楚了解保密原则的应用及限度,在来访者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作为保密原则的例外,咨询师有预警责任。米振宏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咨询之前,学生要签知情同意书,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保密原则,这是心理咨询的职业伦理。但有三个保密例外,这也是必须让学生知晓的。第一是出现了自伤自杀的行为;第二是需要转介给精神科医生;第三是触犯了法律。”
 
  选择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需预约排队
 
  大四学生白鹿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实习了两个月,她说:“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有精神疾病、有精神困扰的人会如此之多。我们每天都会接到来访者的电话,因为来访的人太多,我们都不能及时回应他什么时候能排上。”实际上白鹿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有20个心理咨询师轮流值班,每天五六个人,都排得满满的。而来预约咨询的同学,“大概排个两周才能排到。”
 
  米振宏比较了近5年学校新生开学心理普测的数据,发现筛查出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数逐年上升,一学年的咨询量变成5年前的3倍,从500多人次增长到1600人次左右。张驰认为,心理咨询预约量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发病率有所升高,另一方面是通过科普等工作使得学生和社会的知晓率高了。“病耻感”降低,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实现了认知转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米振宏说,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大学生自杀率是十万分之七,日本是十万分之十四,中国是十万分之一至三。张驰认为:“我国高校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会做科普、讲座、培训以外,辅导员也会对学生主动帮助、主动关心,这种机制能起到预防和保护的作用。心理问题就是要早发现、早评估、早治疗。”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要求,加大对重点人群如青少年的干预力度,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米振宏认为,抑郁症筛查很有必要,“像有些抑郁症很难通过观察来判定,所以依靠抑郁量表的筛查是很重要的。但光靠量表也不行,还要通过咨询师一对一面谈,排除假阳性。有的学生虽然量表上得分高,但实际上并没有问题。”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要注意,”张驰说,“第一,学校有没有资质来进行抑郁症筛查,在保护学生的前提下,如何去做好筛查服务还需要具体的落实措施;其次,最核心的是筛查之后必须要有应对方式,如何在生命权、知情权和保密性之间做出平衡,如何给学生做下一步的治疗,这些都需要再做细节化的研讨。”
 
  用好医教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全员育人模式
 
  今年疫情期间,青岛大学心理咨询服务团队轮流24小时在线值守。一天晚上,一位同学留言说家人不关心自己,每天晚上都失眠,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还不如早点死去”,当天咨询师看到后立即与这位学生联系,进行危机干预,并持续跟进,为学生解开心结。之后,这个学生再次留言说:“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和别人讨论我的痛苦,我感觉有一束光照进了我内心的那片黑,感谢老师。”
 
  米振宏说:“每个人生命可能都伴有创伤,分享和陪伴,会让人感受到温暖,更会让人获得力量。当学生遇到困扰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去寻求帮助,是很必要的。”
 
  《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也作出要求,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咨询中心的事情,需要形成合力。从心理中心到院系辅导员,再到班级的心理委员,至少有三级网络体系。心理中心除了跟各个学院保持联系,还要跟学校的各个部门密切联动,即使是楼管也需要懂得如何跟学生们相处,保护学生们的健康安全。这其实是一个全员育人的模式。”张驰坦言。
 
  在张驰看来,医教结合将是未来更好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模式。用“医学+教育”的方式,实现提前干预,具体干预方案需要学校和医院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共同商讨,学校提供教育帮助和辅导,医院则提供医学资源和治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心理辅导和专业治疗,形成联动模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减少悲剧发生,助力整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本报记者杨飒)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