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评论员:永远同人民在一起(2)

时间:2013-07-17 15:41来源:求是  作者:贾高建 点击: 载入中...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这就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处理好人民群众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从内容来看,党的群众路线首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价值目标,即“一切为了群众”。这一目标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遵循的。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应该说,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正是为人民求解放,让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为人民谋幸福,使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得到实现。人民利益是我们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的价值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够围绕这一目标推进党的事业,使这一目标真正得到实现呢?对此,党的群众路线进而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一切依靠群众”。这一原则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为依据的。既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一切社会过程的进行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最终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那么我们党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目标是为人民谋利益,但我们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去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代替人民群众去“包打天下”,更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姿态将幸福“赐予”人民群众,而只能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能动的实践,引领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实现自己的利益。这也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历史活动”说到底“是群众的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步步发展起来,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就是由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人民群众认识到了自己的利益,在党的领导下投入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如今,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这是一场彻底改变中国社会面貌、使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投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是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的基本道理。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那么应该如何依照这一原则开展工作,将这一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告诉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领导方法,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方法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于领导工作的具体实际,明确了将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对此,毛泽东同志曾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作过专门的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99页)既然人民群众的实践具有根本意义,领导者就应该首先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诉求,倾听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过程中,群众的意见往往带有经验的和感性的特点,因而是分散的、不系统的。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理性的层次将其集中化、系统化,找到隐藏于其中的内在必然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然后,再将自己的认识结果返回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和接受,并将其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作用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良性互动;领导者的作用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并最终要汇入到人民群众的作用中去。只有通过这样的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进步,舍此别无他途。

 

  党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只有坚持这条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才能站稳脚跟,并不断取得事业的胜利。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我们党的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对全党的重要警示。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转作风不能“坐等”
  • 七常委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传递啥信号
  • 深化对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的认识
  • 深刻理解三个“必然要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