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找工作,也许这七个方法会帮到你

时间:2017-03-02 16:45来源:大西北网-布棉 三节课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春天到了,又到了骚动的季节,一颗换工作的心在每年的春天,也都会冒出来。春节一过,应届毕业生也马上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拿到offer的会焦虑,我怎么适应未来的工作,还没offer的更焦虑了,再找不到工作就得吃土了。
  其实,关于找工作、跳槽、薪水、上升空间等,这都是永恒的话题。在此,我用我十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如下七条找工作的方法:

  1. 每个人都优先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最近我在知乎Live上讲关于职业的话题,收到了很多人的邮件,有一位Y同学让我感触特别深。
  他3年前毕业,稀里糊涂地进入互联网做了产品经理,但其实他对产品经理,对所属的行业和产品并不是那么感兴趣。总归做了几年了,月薪也一万多,但就是睡不着,因为他认为自己在逻辑、流程方面不强,特别怕过需求这个环节,继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但现在又没办法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有老婆、孩子,房子还有27年的月供未还,问我该怎么办。
  我能理解他的那种无力感,因为类似的同学我接触过很多,比如有些在BAT大公司里,做着不那么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文科生去做商业产品,在数据部门做产品设计,很吃力却又走不了,大公司安逸的环境和不错的薪资都是诱人的主要因素,最后导致了温水煮青蛙。
  十多年前我工作的时候,作为学渣,我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了,根本没机会去做所谓的职业规划。所以那个年代,“干一行爱一行”是让自己活得没那么累的方法,因此我建议Y同学也是干一行爱一行吧。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刚毕业或者毕业2、3年内的,选择就多了,毕竟90后的同学,养家糊口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是特别建议,在毕业之前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去不同的行业实习,找到兴趣点,“先爱一行再去干一行”。
  比如,三节课的晓玲同学,之前做编辑,写文案简直要命了,后来有机会接触了社群运营,和人打交道是她擅长并且喜欢的,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事,至于公司大小先往后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重要。
  从思考的角度,换工作和找工作,都是从以下六个角度去组合的。
  1. 名:职位高低;
  2. 利:收入高低;
  3. 兴趣:所做的事情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
  4. 领导:直属领导的风格;
  5. 团队:所在的团队的风格;
  6. 公司:企业所处的区间,是成长期还是衰退期等。
  对于毕业生、2年内的同学,特别建议的选择是,在一个不错的团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自驱力的唯一来源。
  3年-5年的同学,建议是在一个不错的平台,做感兴趣的事情,因为你之前的工作经验,需要到更大的平台去挑战一下了。对于收入的部分,至少在职业早期,不应该成为你关键的考量点。

  2. 如果你没有长期目标,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面试的时候,很多面试官都喜欢问:你希望5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容易冷场的问题,因为没想过,或者没认真想过。
  三节课的3.3计划招募的其中一条,就是必须说明未来3-5年的目标,并且说明已经为这个目标做了哪些努力。因为我们认为,有清晰目标的人,对于学习的路径选择更清晰,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也会更好。
  关于目标,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几种自我提问方式:
  1. 中长期的计划与路径是什么?
  2. 短期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 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和长期计划的关联度如何?
  4. 现在离职的原因关键点是什么?
  5. 换工作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如果自问完,回头去看,觉得现在的工作和中长期目标关联度不大,那就赶快果断换,如果关联度很大,但工资不如意,那我建议先把事情做好吧。

  3. 如果你现在干的不好,换一份工作也一定不会好

  小C同学说,公司不靠谱、团队也不靠谱,也没人带,我想换个领导好、公司文化好、团队氛围也好的团队。
  追问之下,发现小C同学现在做的事情,离专业还有很大距离。从工作的角度来看,需求文档做完后,评审结束也不更新,项目推进过程中,准点下班,研发在加班。说白了就是既不专业也不职业,换一份工作,我估计也没啥区别。
  后来我给她的建议是:
  1. 把之前做过的所有文档全部收拾一遍,并放到公司内网;
  2. 把最近的项目上线后的数据表现,全部导出来分析并产出报告,发给相关的负责人;
  3. 把进行中的项目进度,每天记录,每周发出来;
  4. 上线邮件认真写,而不是泛泛的“感谢研发同学的努力”,而是有数据对比、有功能清单、有具体感谢的人和点滴事项。
  2个月后,小C同学的反馈是,虽然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并不大,但是好像突然感觉团队的人靠谱了,研发也愿意和她交流了,运营的同学也更愿意把用户的问题交给她去处理了。
  其实,环境没变,是自己改变了,结果就已经在改变了。

  4. 转型意味着赌上一切,值得吗?

  D同学,是一名3年的运营经理,想要转成产品经理,于是开始参加各种分享会,也渗透到了N个产品经理的群里面,自己本身的运营工作的时间就变少了,公司内部评级是C(中庸),其实他也不是没有机会,但薪资、职位、公司等都不如意,1年后的现在,还是做着一般般的运营,于是他想找一份牛逼的工作。
  E同学,是一名4年的研发,也想转型做产品经理,一开始买了一些书、线上的课程学习。接着自己就在工作之余,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兴趣社区,做功能的时候,自己也写文档,做流程和原型,然后自己写代码,几个月后收获了几千用户。
  他觉得差不多了,就裸辞,给自己定了2个月找一份产品工作的目标,最后成为了一个创业公司唯一的PM。虽然薪资只有研发的一半,但是转型成功后2年不到,现在已经是总监,并带着一个10个人组成的产品团队了。
  这两者原因是什么?转型是要堵上一切的,如果患得患失,机会就不会大。关于转行这个事情,其实也是有一些问题可以用于自检自查的:
  1. 转行的原因是什么:工作不顺?只是感兴趣?觉得很酷?
  2. 做了哪些努力?为了转换你正在、打算做什么努力?
  3. 可以和不可以放弃的东西:人脉、职位、薪资、团队、积累等;
  4. 可预期的结果: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据说,有80%的人问完自己以上问题后,默默搬砖去了。

  5. 简历如脸,你敢不要脸,活该别人看不起你

  我大概从2007年负责项目开始,就会面对一堆的简历,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简历几乎会被我直接进垃圾箱,太差了。简历真的跟脸面一样,除非你已经有猎头帮你服务了,不需要靠简历吃饭了,否则还是好好对待你的简历吧。
  下面是最近收到过的一份简历,看完后我整个人是崩溃的。
  其实简历吧,你可以很简单,但也可以很认真,我总结下我认为比较好的简历需要表现出来的一些内容:
  1. 匹配度高:我招用户运营,你简历重点突出用户运营的岗位和经历,在HR初筛的时候命中率当然高了;
  2.个性化:尽可能为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准备一份特别的简历,而不是一处水源供全球,一份简历投所有;
  3.简洁:基本简历不超过2页纸,宁少勿多,有补充材料可以增加附件;
  4.重点突出:列出二十个做过的项目,不如把一个最值得说的项目讲清楚,有过程有结果;
  5.查看方便:能用PDF就不要用Word,不要压缩包;
  6.表达明了:直接投递的邮件中,正文把要点写明白,别直接一句“这是我的简历,请查收”就完事了。
  对于简历,我认为首先你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先调研清楚了再准备,这样你的匹配度才会很高。因为同样的岗位,不同公司的要求都不一样。比如从下面的JD里面,如果你是做C端产品的来投递,那就要表现出你对类B2B电商平台的了解程度,否则你的简历肯定会被扔掉。

  6. 海投简历效率低,投简历也是一门学问

  E同学就瞄准了某独角兽一后端产品的职位,投递一次未果,然后就每天都投一次,拉勾上有限制了,就换一个马甲帐号继续投,颇有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牛劲,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一点意义都没有。
  后来我建议他,你把简历准备好了,然后把目标公司分成ABC三层,每个公司的职位也分成一二三档,投递的时候,先投C层的一档,练练手,看看投递被约谈的转化率,去感受一下。然后去力保B层公司的三档职位或者是A层公司的C档职位,将其作为你的基本保证,在这里应该能找到一个保底的工作,最后再去挑战A层公司的一档职位。
  比如,下图是一个英语比较好,对旅游、教育和跨境电商比较感兴趣的产品同学所列出的对于目标职位的分解思路。
  其实投简历和做产品是一样的,需要从小范围测试再到大批量上线,分层投递就是测试、迭代和成长的过程。

  7. 为什么找工作要用半年时间来准备?

  F同学非常用心,春节一过便开始找产品助理的相关工作,投简历和面试时都会带一份“调研报告”,以此证明对这家企业的了解。为了找工作,短期内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在简书上发东西,不过在面试的时候,用人方的评价是“很功利,为了找工作,临时做了很多的准备”。
  最后虽没有跳槽成功,但是在知乎和简书上写东西的习惯并没有丢弃,在去年年底,有人主动挖他,说他一直在写的东西很有意思,觉得他观察还挺深的,于是最后F同学跳槽成功了。
  越着急,越混乱,反而是长期坚持的输出,在未来一段时间能收获更好的回报。因为对于用人方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人长期的思考,而不是短期的产出。
  对于找工作来说,运营自己是很关键的,从运营的角度来看,短期刺激用户的留存并不会太好,长期的跟踪才会带来忠实的粉丝。
  所以,想找工作就得提前三个月到半年的准备,这期间,想明白上面关于目标、兴趣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就是运营自己,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对行业的跟踪:
  1. 从行业到产品,行业的运转逻辑和主流产品;
  2. 从产品到细节,关键玩家的制胜点是什么;
  3. 发现机会,并有条件去验证机会。
  对产品的跟踪:
  1. 从用户到粉丝的转变,深度使用并表现自己;
  2. 从粉丝到达人,玩转产品,成为少数用户,成为产品的贡献者;
  3. 从达人到员工,加入团队,改变产品。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