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澍设计作品
王澍设计作品
27日,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好消息,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而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主办方表示,选中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昨天,东南大学向王澍发出贺信,诚邀他方便时回母校访问。而在南京师友眼中,王澍曾经是个“不守规矩的人”,愿意花时间做“很慢的事情”。
□快报记者 金凤
导师眼中
他是个“不守规矩的人”
“这个人有才华,但是呢,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很感慨,“那个奖很大,中国人没拿过。”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又贴了。”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说起这段往事,电话那端的齐康语气平和,“当时学位委员会有人跟我说,这小子怎么这么狂啊,但我觉得年纪轻的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就缺少这种狂。我前几年去杭州的时候,遇到王澍,还问过他,‘你还认不认我这个老师啊’,他嘿嘿一笑,‘我当时年幼无知嘛’。”
“他喜欢看哲学理论书,而老师讲的他不大听。他喜欢发表学术议论,我发现他是个人才,后来跟我对话时我就把他的话录下来,研究他的发言,当时他还跑出去租了个房子讲课。”
王澍还有很多惊人之举。齐康回忆,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他认为是装置艺术,现在看来有点现代艺术喽,后来惊动了公安和学校,限时让他拿掉。”采访中,齐康多次称“王澍也是我的孩子”,“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追求盈利,就是做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
说起王澍获奖,齐康认为,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将中国的本土材料,例如砖瓦使用在现代建筑上,打破固有章法。
自己眼中
追求朴素简单的生活和艺术
在王澍眼中,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在东南大学论坛上,记者发现了王澍曾发表的一篇文章《素朴为家》,动荡年代,他曾经常出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年的岁月里,我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后来的王澍随迁到西安,负责出黑板报,看父亲与朋友们在剧团里排演,艺术和文学的素养渐渐生根。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以后,抹平了大半。事实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在王澍最艰难的时光里,“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她属于天然而然的人。”
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
合作者眼中
他话不多,但很有理念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对苏州园林造园思想的考虑。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党委书记吴昌政当时参与学院的筹建,当时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当时与王澍有几面之缘,他话不是很多,但很有理念。”
建筑开发商王春年对此也深表认同,“当时我们的理念是建筑能保证至少十年不落后,规划中的图书馆前面有个人工湖,后面就是山,于是想在山水之间做一个过渡,而拿到第一稿时我们就很满意,没做什么修改,有一部分建筑延伸到水中,整体线条流畅,外观是白色,和学院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匹配。后来这个建筑获了奖,暑假还有很多师生来参观。”
校友眼中
风流倜傥
有意识流气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比王澍早3年入学,“当时他就显示出很高的天分,设计理念突出,当时他的一幅作业《仙岳宾馆》作为范图在系里挂了好长时间。”
当时王澍也是个校园潮人,“我们也一同组织过文学社和北极诗社,他喜欢思考,爱搞哲学研究,当年一起在诗社聊天时感觉他对传统建筑学有很多想法。”东南大学81级土木系学生、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回忆,“那时的王澍长发飘飘,有意识流的气质,风流倜傥,我们一起出了第一本学生论文集,他是论文集的主编,当时也有一篇文章入选。”
10年不建房
愿意做慢的事情
王建国认为,王澍的独特之处在于“愿意做慢的事情”,“他博士毕业后10年内,没建一座房子,就是偶尔给人做装修,这期间,收集了几十万篇砖瓦材料,而这些材料,后来也被他用到现代建筑中,有很独特的风格。他能耐得住寂寞,不受当下思想的影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与王澍有几十年交情,“王澍此次获奖,没经申报,直接获得提名,击败了美、英、日等多国的建筑大师。王澍的获奖其实并不意外。”2011年,王澍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GSD)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从规律上讲,如果能获得这两项奖,距离普利兹克奖也就不远了。”
写的字不是用
漂亮能形容的
在师友眼中,王澍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东南大学教授单踊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曾经带领王澍和学生们一起外出采风,有过一周朝夕相处的经历,“去的时候,我们在车上聊了一路的书法,他很懂行,写的字也很有特色,不是用漂亮能形容的。”
王澍也是个“文艺青年”,“大三的时候他就能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还能背出《世说新语》。在那么快的生活节奏里,他能用很慢的方式塑造房子,很有打动力。”葛明认为,人文气质也使得王澍能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这也是打动评委的原因。
王澍作品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苏大文正学院图书馆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宁波博物馆
位于宁波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这既体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
链接·普利兹克奖
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