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宁夏中卫生产的“软儿梨”果汁饮料今年已悄然进入兰州市场,并迅速地进入了各大宾馆、酒店、KTV,同时开设了专营店,占据了高端市场的发展,而且用来加工饮料的原料四成来自于兰州和兰州近郊。而一直将“软儿梨”作为兰州名片之一的兰州,一直在“喊”如何让其摆脱果农只能自产自销的原始方式,壮大其产品产业化的发展,虽然期间也做过一些尝试,但均无疾而终(《鑫报》2012年3月21日A02版)。我想所有看到这个消息的兰州人心里都不是滋味,为什么我们坐拥资源,却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宁夏的中卫市却向阳花木易为春,不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产业,而且抢占了兰州的高端市场。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
“软儿梨”生长在夏秋,食用在冬季,是甘肃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水果,分布区主要在兰州周边,兰州下辖的皋兰县什川镇有“中国第一梨园”之称。因其口感醇厚,营养丰富,还有润肺止咳的作用,三九天食用最好,一立春就变酸了,因而成为兰州的第一奇果,广受欢迎。因为有资源,也有兰州本地的企业发现了“软儿梨”深加工的利润空间去尝试开发,但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无果而终。时至今日,“软儿梨”的生产、贮藏和销售,仍然沿用百年来手推车+筐篮+农贸市场的传统模式。效率和效益根本无从谈起,以致出现果农砍树的现象。中卫人以每斤2块多的价格收购兰州近郊的“软儿梨”,通过深加工变名果汁饮料,一听在8元以上,像酒店、KTV这样的高端市场可能会更高,然后再卖到原产地兰州,卖原料和卖罐装果汁出现了巨大的剪刀差。中卫人通过和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保鲜和保质的技术难题,利用工业化的生产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将资源转化成了高附加值的商品,仅此而已。同样是西北,中卫人能做成的事,而拥有更便利条件和更低成本的兰州人却没有做成,将利润拱手让人,这让甘肃人情何以堪?
其实,这个问题一样出现在甘肃的中草药、马铃薯、铝业等诸多行业中。冠有资源大省的名号,却一直延续着贱卖原材料的历史,走不出发展的窘境。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产业化水平越高,市场效率越高,产业链越长带动的相关行业越多,激发的能量也越大,链条越靠后利润越丰厚。甘肃的现实是观念仍然落后,经营意识不强、科技人才不断流失、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卖工、农业原材料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长期的无奈之举。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多方利好政策的叠加,已将甘肃推上了发展的风口浪尖。
面对机遇,甘肃必须要尽快结束卖原材料的历史。重新认识发展的比较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现有资源。理顺发展思路,对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这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政府要积极扶持符合发展趋势特别是新兴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资源大省的优势延伸与本省富有资源相关产业链条,扩大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发展围绕生产企业的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体系。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实施品牌甘肃战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行政效能。而作为企业要深化改革理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借助融资平台和人才引入平台,解决资金和人才这两个发展难题。积极和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合作,改进生产技术,向发达地区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提高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走科学发展之路。唯有如此甘肃才能实现两个转变,才能改变贱卖原材料的尴尬局面。
“软儿梨”从兰州的农贸市场到超市的“中卫造”罐装饮料,再次给我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但愿这是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