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被日军围困在绝壁之上的抗日部队“陕西楞娃”誓死不当俘虏,他们先跪天,再跪爹娘,高吼秦腔,扑向滚滚黄河。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大部分是来自陕西十七八岁的楞娃们,这不是传说,这是一幕久远而悲壮的历史。
在中条山战役中,到底有多少抗日英雄跳黄河?有人说800人,但是西北大学学者张恒考证是近3000名陕西勇士跳黄河。
“六·六战役”中,有多少英雄跳黄河?
有人说800人,专家考证是近3000人跳黄河
中条山下黄河边,“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纪念碑”巍然屹立。清明时节,记者跟随中条山战役的陕军后人来到这里祭奠先辈。巍峨的中条山下是那波涛汹涌的黄河,当年在这里驻防的陕军,在弹尽粮绝、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不愿被日本人俘虏,选择跳进黄河。
“六·六战役”有多少抗日英雄跳黄河?有人说800人,西北大学学者考证是3000陕军勇士跳黄河。
“在1939年‘六·六战役’中,这支部队近3000陕军将士不愿向日本人投降,跳进黄河为国捐躯,写下抗日史上悲壮的一幕,而不是800人。”。西北大学学者张恒告诉记者。为了求证勇士跳黄河的数字,他在寻找众多老兵证人、查询大量史料,历时4年,行程数万里并多次到现场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是此次跳河殉国的烈士不是800人,而是近3000人。
“1939年6月6日(芒种)午后,芮城县老庄村南窑、许家坡、方家一带,有1000余人跳入黄河,主要是96军177师的后勤人员、学兵队和部分溃退部队;芮城县陌南镇马家庄、沙窝渡、曲里的黄河滩和大沟南村黄土崖上,96军177师工兵营部分官兵和530旅、1057团败退官兵约500人扑入黄河或跳下悬崖为国尽忠”,张恒介绍说。(西北大学学者张恒历时4年,行程数万里,完成大型纪实文本45万字的《黄河魂·中条钩沉录》)。
山西人眼中的陕军——“他们宁死不当俘虏,手挽手走进黄河”
记者在中条山一线的芮城、平陆等地采访的两天里,当地的村民或多或少都能说起当年的战争。在一些老人的眼里,那场战争或许只是他们儿时记忆的一部分,但他们对杨虎城带去的这只陕军部队无不充满崇敬。
3月31日,在中条山芮城、平陆一线的采访中,记者每到一处旧时战场祭坛时,都能看到附近的村民提老携幼前来祭奠,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老人都能说出他们心中的陕军。“我只记得那时候在部队的驻地,他们 (陕军将士)对我们很好。这里立碑了,都是我们村民在帮着后人们打扫的”,在后人们在“后死碑”祭奠时,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的刘姓村民说。
在沙口村,那里的村民住在黄河边,而他们村边的黄河就是当年战士们不愿被俘而携手走下的地方。沙口村里经历过当年战争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了,但是现在的村民依然能讲述当年的战事。“他们就在这里,被日军逼得无路可退,他们宁死也不想当俘虏,然后就手挽手走到黄河里去了”,沙口村的村民这么说。
幸存老兵:回来时河上漂着尸体
1939年6月6日拂晓,日军集结在运城、安邑、解县的川岸二十师团和夏县牛导师团一部分兵力,配备山炮、野炮、各一个联队在空军山口部队30余驾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之下,分九路向中条山发起猛烈攻势。日军一方面对张茅公路以东的38军强攻牵制,主力则从张茅公路以西,向独立46旅及96军进行三面围攻。“这场战役敌军火力强大,只有赵寿山的38军在望原苦战,将敌击退,守住了阵地,其余各军阵地先后失手”,张恒说。
我黄河南岸守军面对突然变化的局势,向北岸敌人进行炮轰。同时赵寿山军长率领38军由张茅大道以东,李兴中率领96军由张茅大道以西,分别对敌人进行攻击,两面夹住打击敌人,最终敌人因伤亡巨大,无力支撑,退出中条山。
此役,因敌众我寡,强弱悬殊,浴血奋战而未能突出包围的部队将士们被日军逼到黄河边的土崖及岸边。将士们面对强敌,殊死拼杀。在弹尽粮绝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宁死不屈,相继跳崖、跳河或拥入、扑入黄河。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在芮城、平陆、夏县、垣曲黄河河面百余公里,遣体漂浮达三日之余。
在采访中,记者见到的当事老兵虽然寥寥无几,但当地的后人和老兵们对“六·六战役”的记忆却十分深刻。当时的老兵高凤梧说:“当时我刚好被派出去送信,回来的时候看到河上飘着的尸体,后来我才知道我们通信排在这个战役中几乎全部阵亡”。
中条山勇士绝大部分是“陕西楞娃”
通过这次跟随后人们清明扫墓的机会,记者再次进行了采访、调查。根据采访、调查和史料记载,记者将在中条山抗战的这支陕军部队的始末整理出来,现经过当年参战将士的后人认可,将这场战役中陝军的真“面目”展现出来。
“西安事变后,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陕西蒲城人)被迫出国,孙蔚如(陕西长安人)接任,杨部第17路军被缩编为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张恒说。
1938年7月,孙部改编为第31军团,辖赵寿山38军和李兴中96军及直属教导、骑兵两个团,沿黄河对日作战。
1938年,冀察战区总司令卫立煌率部26万人进入,将中条山分为东西中三段,西段由孙蔚如第4集团军把守,中段由曾万钟第5集团军驻守,东段由刘茂恩第14集团军驻守。
11月,孙蔚如部辖赵寿山38军(陕)、李兴中96军(陕)、李家钰47军(川),开赴山西芮城、平陆中条山前线,3年里,他们英勇抗敌,3万余名将士牺牲2万余人,没有丢失一寸土地。尤其是1939年六六战役中,5000余名战士战死,其中近3000名官兵宁死不屈,相继跳崖、投河。
杨新铁介绍说:“陕军将士从1938年7月防守中条山两年多,以伤亡20000余人的代价,先后11次粉碎日军扫荡,致使敌人始终不能跨越黄河半步,从而确保了抗战大后方的安全,陕西人民也免遭日寇铁蹄蹂躏。1940年11月,第四集团军奉命离开中条山,调防河南”。
然而,半年后的中条山战役,1941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20天内全线失守,7万官兵罹难,8位将军被俘……
“正是杨虎城部队30000之众在中条山抗战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才阻止了日寇铁蹄践踏大西北,在一定意义上拯救了大西北和抗日战争。而这些将士大都是陕西楞娃。”西北大学学者张恒如是说。
杨虎城38军部队——“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典范”
1984年11月17日,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下发的《关于确定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指战员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通知》中,明确说明:杨虎城部队三十八军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典范。
后人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当时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还原出来,让世人了解在那时抗日爱国将士们为守护国家所做的一切。“同样作为陕军,那个时候国民党的李兴中的96军在中条山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后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