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及教授吉原俊井为代表的多位西方学者针对我国在钓鱼岛及南海争端等问题上的政策提出所谓“小棒外交”和“非硬实力”的概念。这些概念认为,在东海和南海的争议水域,北京正“狡猾”地“打擦边球”,依靠强大的民事执法船只舰队而非军舰来维护主权。这样一来,中国既可以通过向对手施以“轻微但持续不断的压力”来有效保护国家利益并威慑相关国家,又避免了被指责为“炮舰外交”。日前,霍姆斯又在日本《外交家》杂志网站发表《中国的小棒外交走向空中》一文,称北京近来正“故伎重演”,将“小棒外交”理念从海上发展到空中。
“小棒外交”由海到空
北京时间13日上午10时许,中国海监B-3837飞机抵达钓鱼岛领空,与正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的中国海监50、46、66、137船编队会合,开展海空立体巡航。其间,日本航空自卫队那霸基地的8架F-15战机以及一架E-2C预警机紧急起飞进行拦截,并要求中国飞机“飞离日本领空”,遭到中方坚决反驳。
由于这是我国首次在钓鱼岛周边进行海空立体巡航,国内外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对此,霍姆斯认为,此类行动日后可能会成为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一种常态。文章称,此次事件说明,中国的“小棒外交”政策开始走向空中。中国希望借此向外界表明,北京而非东京正在有效行使对这片争议地带的管辖权。
文章认为,派飞机前往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执行例行性飞行任务对中国有利。飞机不但能够在群岛周边区域活动——正如中国的民事执法船只在过去几个月以来一直做的那样,还可以直接飞临钓鱼岛上空。派人直接登岛或许会引发冲突,而派飞机在岛屿上空活动则是一种“高调发表声明的低风险方法”。事实上,北京可以借此挑战东京,看对方敢不敢有所动作。
那么,在具体操作方面,中国又该如何使用空中力量来配合其他手段解决岛屿争端呢?文章认为,空中巡逻其实远非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对此,20世纪优秀的战略思想家、已故美国海军上将J·C·威利给出了原因。威利指出,空权论者们错误地将从空中摧毁目标和控制领土及人民的能力混为一谈。他曾在著作中写道,空军可以从空中实施毁灭性打击,但并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空中以执行控制任务。威利认为,手握钢枪脚踏实地地出现在地图上的关键位置,才是真正的掌控者。如同走在大街上进行巡逻的警察,荷枪实弹的士兵才能够保持一种常态化的物理存在。而海上力量能够提供的军事存在,恰恰介于陆上力量的长期存在和空中力量的间歇存在之间。舰船能够长时间地“出现在现场”,可以显示力量并维护治安。
根据这一观点,霍姆斯认为,在今后的钓鱼岛冲突中,舰船仍将构成主力。不过,北京不太可能直接派执法人员登岛,更不用说军队。如果中国想要实际控制钓鱼岛,登岛人员将不得不经历一番战斗,这将可能触发一场“后果严重且不可预知的冲突”。文章认为,日本水手将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飞机出现在自己的头顶上”。
学者称北京应改变现有战略
对于中国近期派飞机前往钓鱼岛进行巡航一事,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华裔学者裴敏欣又紧随霍姆斯其后,于12月15日发表文章,称北京近来强硬动作不断,正给自己带来形象问题。
文章称,外交政策中的一条基本规则是,当你处境尴尬时,不要再在困境之洞中继续深挖。然而,中国目前“显然正在违反这一规则”。近几个月内,中国在领土争端上的强硬态度引发了一场“外交热”,而外交部此时又发布了带有新版地图的护照。几乎与此同时,解放军海军首次成功实现了在航母上的飞机起降。裴敏欣认为,此次试验虽然可以提高中国军队的形象和自信,但考虑到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强硬立场和邻国对其不断发展军事实力的害怕,舰载机成功起降向地区传递出的信息“并不怎么让人感到安心”。
然而,这还不是中国近期的全部动作。在12月6日日本议会选举的前几天,中国政府向钓鱼岛群岛上空派出一架海上侦察机。不出所料,此举激怒了东京,其结果只会使自民党获胜的机会更大,并使其提倡的更加强硬的对华政策更有市场。
裴敏欣认为,中国近期的一系列举动如同回旋镖一样,最终给中国形象和国家利益带来“现实且长久的”损害。对于北京为何会这么做,文章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各部门机构间缺乏协调,采用垂直“烟囱式”的决策流程。
如今,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首要挑战是“如何将中国带领出自己的地缘政治困境”。文章称,因为北京“过去三年内的外交失策”,中国目前正面临近二十多年来最为险恶的地区环境——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低点”;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也因为南海争端和中国“利用影响力来分化东盟的粗率举动”而恶化;中美关系则“正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战略竞争模式”;甚至中国“二十年来一直试图与之发展关系”的韩国也因北京“不愿或不能限制朝鲜的侵略行为”而对华疏远。
文章称,中方应“快速对当前战略进行调整”。最为要紧的一步是稳定中日关系。文章称,北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行为导致局势升级的风险很大。尽管中方可能希望借此来迫使日本走上谈判桌,但也应当格外小心,避免出现危险的对峙和升级。目前来看,更为聪明的方法是使事态平息,从而能够“给东京一个回应的机会”。如今,日本民众和精英阶层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有很高的反华情绪,这种情况下,希望东京对中方升级争端的举动进行妥协“并不明智”。
裴敏欣认为,自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后,中国应向新的日本政府“发出和解信号”。尽管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竞选期间一直提倡对华强硬,但中方应该给其一个“展示其理智和务实主义的机会”。如果日本拒绝中方的友好提议,中国将“有足够的时间来玩一场硬碰硬的游戏”。
同中日关系一样,北京的第二大外交要务则应缓解与东盟国家在南海争端问题上的紧张局势。文章称,中国的决策者们应当首先意识到,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已将中国逼入绝路”。如今,中国越来越难对历史角度的主权宣示进行辩护。北京对与相关声索国进行双边谈判而非集体谈判的坚持则显得“过于自私”。
利用柬埔寨来破坏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团结可能带来暂时的战术胜利,但会造成长远的战略损失,并最终徒劳无获。至于中美关系,裴敏欣认为,改变中美战略竞争的现状、让两国关系更为可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涉华偏见根深蒂固
客观上来说,作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之后加入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者,裴敏欣与很多西方学者相比拥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其观点相对也更有市场和说服力。其近期发表于《外交家》杂志的这篇文章,观点措辞看似客观,甚至不乏值得借鉴之处,但仍有很多地方有待商榷。
明眼人不难看出,裴敏欣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大多是从西方的角度出发。最为有力的说明便是,裴敏欣同样认为,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中国一直是“侵略方”,而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都是柔弱不堪的“受害者”。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单从今年来看,无论是在东海还是南海,造成当前紧张局势的始作俑者,显然都不是中国。近几个月来,钓鱼岛问题风波不断,完全起因于野田政府9月份的购岛闹剧。而南海之所以局势骤然紧张,也是因为菲律宾派军舰挑起黄岩岛对峙,之后又如跳梁小丑般屡屡拉拢别国,意欲集体抗华。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呼吁相关国家对争议海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处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方面,就连外媒也曾指出中国政府一直最为谨慎克制。然而,如今一些正当举动一再被人加以炒作并危言耸听地冠以种种“高帽”。
国与国的交往某种程度上和人际关系一样,当有一方人格黑暗时,整个世界都将是黑色的。对于正不断成长为大国的中国来说,面对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内外挑战和阻挠,只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