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战略机遇”,打造“战略平台”
编者按 今天,甘肃省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即将步入快车道,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不久将到来。
文化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后劲。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新经验,彰显了甘肃独特的文化魅力。去年3月,我省立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文化特色,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力求以此为重要的战略平台,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得到中央领导和各个方面的肯定与赞誉。近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围绕这一主题,本报采写了通讯《创造甘肃文化新辉煌》,与读者一起感受甘肃在文化建设之路上的时代脉动。
孕育生机的初春,总会带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近日,备受全省各界关注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明确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不仅意味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且为甘肃实现文化腾飞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必将注定开启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承载“国家责任”,肩负“发展使命”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悠悠八千年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也构成了文化甘肃的绚丽图景和恒久魅力——有统计显示,甘肃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境内有古文化遗址7000多处,各类石窟寺33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重大革命文物遗址300多处。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湾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源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期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重点中心性聚落之一。全省出土汉简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总数的82%,是见证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始材料。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红色文化星罗棋布,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读者》杂志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重要里程碑。
而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也是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的见证地;历史上,甘肃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
……无论是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还是闪耀时代光芒的现代表达,抑或是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些,都无可争辩地成为甘肃辉煌文化和华夏文明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印记。
然而,多年来,守着丰厚文化“家底”的甘肃,却未能在文化建设上有更多新的突破、大的作为。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甘肃目前还处在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文化厚重但无力借助的尴尬境地。
无论站在全局的高度还是立足甘肃的实际,无论是历史责任还是现实需要,甘肃都没有理由忽视文化的意义、忽视自身的优势、忽视历史的机遇。必须要用全新的战略思维,持续推进甘肃文化建设,培育具有甘肃风貌、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甘肃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由此,一道重大的战略命题就摆在了省委、省政府的面前。
在全面分析我省文化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深入思考和反复研究后,以文化建设带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思路一步步清晰——“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跟发达省份拼经济、拼人才、拼科技,没太多的出路。可以拼的就是文化、资源、特色。甘肃是文物的集中点、华夏文明的闪光点,发展文化产业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不止一次地这样阐述道。
基于此,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王三运响亮地提出了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认为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条件具备,优势明显。
同年4月,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王三运在党代会报告中郑重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一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不仅是甘肃自身发展的使命需要,也是甘肃承载国家责任的具体表现,对于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障国家经济文化和国防安全、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和经济转型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抓住“战略机遇”,打造“战略平台”
当陇原儿女把目光聚焦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时,蕴藏已久的文化自信喷薄而发。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演奏文化发展的“第一把小提琴”。
的确,对甘肃而言,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具有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甘肃“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提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区域战略定位。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自然人文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文件的出台,将甘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条件。
机遇,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为此,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高度重视,殚精竭虑,亲自谋划。省委宣传部积极牵头抓总,协调组织多方力量群策群力,开展了大量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同时,省上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相关座谈会,针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
在研讨论证过程中,全省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市州负责同志普遍认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不仅是甘肃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有力的贯彻落实,更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一大创举。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一批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相关的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奠定更为扎实的工作基础——甘肃省博物馆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9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金昌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顺利推进,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得批准,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和申报工作有序推进,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张芝奖”全国书法大赛、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马凯、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或指示。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全国“两会”听取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议后指出,甘肃虽然是一个贫困地区,但确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量的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培育发展很有潜力。李长春、刘云山同志对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设想表示赞同,认为这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和标志性工程。
2012年7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围绕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展开调研,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12年10月,我省启动实施“3341”项目工程,明确提出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三大战略平台之一予以重点打造,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发挥“甘肃特色”,续写“文化辉煌”
如何统筹全省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依托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我省已明确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思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并将采取综合保障措施,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从战略定位而言,我省将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把甘肃建设成为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文化创新的文化大省,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从发展目标来看,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将分两个阶段:2012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工作布局上,我省将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据了解,为了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我省将成立协调推进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深化拓展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建设,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大力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目前,着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全力推进建设,甘肃的文化名片一定会越擦越亮,甘肃发展的步履一定会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