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从3月中旬起,兰州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祭扫活动。特别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往往都是清明祭扫的最高峰。不过今年这一现象开始有所变化,据媒体报道,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也就是3月30日当天,前往兰州市多家墓区祭扫的市民有9万人,虽然数量仍相当大但和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可以说,绿色文明祭扫已渐成主流,许多市民选择错峰祭扫,有效避免了周末扫墓的拥堵场面,墓区内的交通秩序也明显好转。
清明祭扫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通过祭扫活动,寄托今人对已逝先辈故人的哀思。应当说,清明祭扫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不过随着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传统祭扫活动凸显出很多弊端,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反思。近年来,我国也一直致力于倡导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呼吁社会民众改变传统陋习,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在扫墓献花、网络祭奠等绿色祭扫行为逐渐被民众接受的当下,一些陈规陋习仍然难以根除,更是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在墓地燃香放炮,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有的搞祭品攀比,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有报道称,去年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大搞封建迷信;有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甚至大动干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祭扫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产物,以何种祭扫方式祭奠先人也纯属个人行为,属于私德范畴,旁人也难以干预。不过关键的一点却是,要想着他人,别给他人造成麻烦。但是,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的祭扫方式却或多或少的损害了社会公众共同利益,这就使得文明祭扫行为上升到了公德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