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芦山地震:危急关头更需提高媒介素养

时间:2013-04-23 15:47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 韩乔 点击: 载入中...
  (中国网事·锐话题·关注“4·20”芦山地震)危急关头更需提高媒介素养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新媒体专电 题:危急关头更需提高媒介素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韩乔
 
  22日,通往四川芦山地震震中宝兴县的道路依然拥堵。但拥堵的还不止于此。网络上,人们纷纷以微博、微信等方式表达关切、传播信息,然而鱼龙混杂的爆料也不时干扰着人们对震区的关注。
 
  一条寻人微博轻易地赢得了眼球:“一位叫徐敬的女孩,21岁,请速回雅安水城县人民医院,妈妈伤的很严重,想见她最后一面,爸爸号码:15193383486,爱心接力,好人有好报”。尽管“微博辟谣”新浪官方账号已于当天证实这是一则虚假消息,但“真相还未穿上靴子,谣言已经走遍天下”,截至22日,这条至少已“窜访”到澳大利亚的假信息在新浪微博上仍有大量转发。
 
  新华社21日发表评论说,与五年前汶川大地震相比,这次地震后的民间爱心救援更为迅捷。许多民间公益组织通过微博、微信集结起来,快速加入到救援队伍中。但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地震后,一些不实的爱心救援信息借助网络或通信渠道扩散,占用了宝贵的救援时间和资源。
 
  除了虚假消息,社交媒体的过度反应也“让人着急”。
 
  “我是个着急的女朋友”发的一条长微博21日晚被大量转发。作者说,她为《新京报》工作的男友正在灾区采访,一张工作照被传到网上后,一些网友坚持说他戴的是浪琴表。实际上,那是她送给男友的礼物,价值不过几百元,这种指责让她感到委屈和难过,“怨那些有很多粉丝却随意转发随意发言的大V”。
 
  同样坐拥大量粉丝的大V韩寒,21日发布的微博《地震思考录》却冷静得多。这位作家兼赛车手说,网络虽然对救灾帮助巨大,但网络谣言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他忆及五年前汶川地震后,常看到网上帖子说某地断粮缺水少药,广场满地伤员,等他赶到那里发现当地受灾很小,人们在广场上歇息聊天,甚至旁边餐馆和商店还有不少开业着。一周内,他被这样的网络帖子牵着到处走,很多次到了现场才发现与描述不符。
 
  “往往寂静无声的地方,灾情真的很严重,叫得此起彼伏的地方,也许可以先缓一缓,”韩寒说。他试图分享自己的一条经验:在灾难面前,网站对于类似求助信息在被广泛传播之前最好有基本的核实。至少IP地址完全不对的第一人称微博要格外注意。
 
  从日本大地震到波士顿爆炸案再到芦山地震,社交媒体对信息的双重传播作用正在进入人们视线,有关媒介素养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事实上,《人民日报》在地震前几日就曾有一篇评论提出,自媒体时代“个个都是通讯员,人人皆为传播”,更需要提升全民网络媒介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媒介素养专家张艳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别发达,个体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发布者,使得信息把关、去伪存真、处理网络风险成为较大挑战。一方面,作为获取者,要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转载和阅读时要多一些疑问,是否可能;另一方面,作为发布者,要考虑社会责任,要核对事实,不发假信息,包括转发。一旦发现虚假信息,要尽快辟谣,这也是在承担社会责任。
 
  她建议政府和社会组织从不同层面强化管理和服务。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有很好的框架设计,建立和完善官方权威的发布渠道。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就专门成立了媒介素养办公室,提供风险指标,提醒公众注意,防范网络风险。社会组织则可从技术和道德等多方面更深入研究网络风险和网络赋权,提供对策建议。(完)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四川:汶川灾后重建项目主体结构完好
  • 民政部向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增调3万顶帐篷
  • 14名学生在芦山地震中遇难
  • 四川芦山地震震中一座百年老宅屹立不倒 居民照常生活(图)
  • 芦山地震已致193人遇难 黄金72小时迫近救援不松懈
  • 审计署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跟踪审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