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面试后均放弃
算起来,她总共就参加过两次面试。第一次,是一家公关公司。群面中,一个女生引起了她的注意,结束后,俩人正好一起走。
那个女生自称来自东北,也是应届本科生,就想做公关,吃再多苦也不怕。这次来面试,她就挤住在姐姐的学校宿舍里。
她的执着被张远看在眼里,在接到公司HR的电话时,张远推荐了那个女生,自己则选择退出。
第二次,她在有着中青政、南开硕士的10人小组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一个不错的offer,实习期底薪4000以上,毕业转正后底薪视情况增加,工资半年调整一次。
但在参观企业的过程中,张远发现,做销售很难和自己想研究的传播学产生关联。“我以后是一定要考研的。”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是她在大二就萌生的目标。
最后,这份工作她也放弃了。
大二暑期实习时,她问过实习单位人事处的领导,一般招什么样的人。那是一家在张远看来“挺主流”的单位。
人事处领导告诉她,只招5所高校的硕士。
她有些惊讶,不过也更坚信,读研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建议
可以多考虑二三线城市
多名受访人力资源相关人士建议,应届生可以在求职时,更多考虑二三线城市,不要扎堆北上广。
一家大型跨国银行主管招聘的人力资源经理梁先生认为,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但如果将就业市场细分,就会发现,二三线城市其实对各类人才仍有旺盛需求。他建议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返回家乡就业,支援当地建设。
制作简历要有针对性
梁先生建议,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应及早做好职业规划,有意识地选择修读相应专业课程,或者参与与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实习,而不是临毕业了才临时抱佛脚。
另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建议,应届生如果想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要先多了解应聘职位的需求,在求职信和简历中凸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你要是拿同一份简历投给100个单位,会很难吸引企业HR注意力的。”
别过多依赖父母意见
一家大型制造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李女士发现,在招聘过程中,如今的90后应届毕业生在拿不定就业选择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听父母的。
李女士认为,这样做并不十分妥当。父母毕竟不特别了解子女选择的用人单位,可能只按照传统观念,劝说子女挤破脑袋进入国企、政府、事业单位。
招聘基本要求中设置年龄、性别等限制有两方面因素。
首先,从企业经营理性角度,作为营利性组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首选最有价值劳动力,并且成本最低。比如说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年龄限制,想要最年轻的。一直以来,企事业单位偏向于选择男性多于女性。
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也设置了就业门槛,尤其是针对外地人。就业时,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提到公平问题,包括机会的公平,权利的公平。政府应体现这样的原则,比如限制户口可能不是企业的考虑,而是地方政府的限制。限制户口本身对企业是没有意义的。
企业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就业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每个人都要就业,就业是基本民生,企业也应将经营行为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
A12-A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范春旭 李禹潼
申志民 许路阳 实习生 李锐嘉 李馨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