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住进高楼的新市民

时间:2013-06-25 20:3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程健 点击: 载入中...

  走近黄河北居民生活系列报道之二


  
  “有天然气,想干啥就干啥,楼房就是好。冬天还有暖气,比土房子好多了。”说这话的时候,84岁的蔡学俭背靠着舒适的沙发,看着四十多寸大的液晶电视,一直开心地笑着合不拢嘴。


  楼房带给他的喜悦,已经三年了,但他依旧非常高兴。


 


 


  1930年,蔡学俭出生在了黄河北上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候,黄河北一片安详,除了高高的城墙外,只有零零散散的村庄,以及那些个头矮小的土坯房子。满目的,只有麦田。


  隔河相望,兰州的城区和黄河北没啥两样。


  蔡学俭回忆,当时他们家有四十多亩地,兄弟姐妹6人。因为大多都是旱地,生活比较艰苦。为了养活一家人,共孩子们上学,他的父亲做着粮油的买卖。


  “那时候这里的小学只有四年级,不像现在还有六年级。初中在一所名叫兰山中学的私立中学上学。”蔡学俭讲到:“走着上学嘛,从中山桥绕着走,到现在的南关,要走两个小时,走到学校就瞌睡了。不过,当时我的学习还很好呢。”他还介绍,因为没有手表,他们也就掌握不了时间,早上起床后,一个叫一个,大伙子聚在一起后就去上学。


  后来,日本的轰炸机隔三差五来炸,很不幸,蔡学俭家的粮油店没能躲过一劫,被炸毁了。之后,他们家就一直种着田地艰难度日。


  初中毕业后,兰州也解放了,由于时代原因,他便没再上学,回家种地了。


  不过,那时候却有了公交车,每天一趟。


  “后来我当了民兵,又进入农业社,因为有文化,负责记工。”蔡学俭成家后,生了7个孩子。由于孩子多,他自己个性又强,怕孩子们吃不饱,也怕丢人,便拼了命地干活,他说:“太苦了,跟现在简直没法比。”


  就这样,一直到80年代包产到户,蔡学俭才算过上了自由的生活。用他的话说:“想吃什么就去买,想休息就休息。”但是,日出晚归的劳作让他休息的时间几乎没有。同样没有改变的还有黄河北的发展,“除了种蔬菜、瓜果之外,这里还是老样子,很萧条。”


  然而,不久后,正林瓜子厂落户河北,给黄河北带来了改变。


  “修厂房、修小区,这里就有了四层高的楼房了。”农民们把地租给了该厂,收入也增加了。城市化的脚步隐隐约约地踏进了黄河北。


  90年代末21世纪初,黄河北的发展节奏突然加快,一部分人转眼成为了居民。这让蔡学俭很是羡慕。他也就期待着自己的土地被征用,住进楼房,当市民。


  这一等,就是十年。


  三年前,蔡学俭的土地终于被开发了,占了地,有了钱,他也如愿以偿地住进了楼房。说到这儿,蔡学俭老人又开心了:“种了一辈子地,终于‘解放’了。想吃啥都有,多好。”


  值得蔡学俭老人开心的,不止是住进了楼房,还有他的7个孩子也不用像他一样以种地为生,身份也都是居民,甚至他自己的身份也是城市居民。还有那便捷的交通、琳琅满目的商场……


  城市化,让黄河北的人洋溢在翻身有钱的幸福之中。(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hebei/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河北:上川村社区开展职业心态培训活动
  • 盐场路街道开展“关爱农民工”活动
  • 上川村社区开展手工编织培训成果展
  • 上川村社区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班开班
  • 穆柯寨社区进工地宣传农民工维权知识
  • 上川村“居家就业”进社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