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审时度势,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历史性判断,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由于“三线”建设建立了庞大的军工系统,国防战略调整,军品任务陡降,军工企业立马进入非常困难的阶段,中国军工企业开始大规模“军转民”。
一开始,军工企业对“军转民”认识不足,对军品存在幻想,把民品开发和生产当作权宜之计,搞“小打小闹”,因此,军企滑坡趋势难以阻遏。
1986年8月,航空工业部召开紧急会议,莫文祥部长大声疾呼:必须认清形势,服从大局,丢掉幻想,下定决心,保军转民,大转、快转、全面转。要眼睛向内,挖掘潜力,采取非常措施,渡过当前难关。采取的措施是:狠抓产品开发,广开门路,找米下锅……之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军工各部划归国务院直接领导。航空工业开始逐步走出军工小圈子,进入国民经济大市场,出现了千军万马闯市场、军转民产品遍地开花的红火局面。
1986年5月10日,邓小平听取莫文祥部长汇报时说:“你们归国务院直接领导,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民用产品,你们技术力量很强、设备好,应该为国民经济建设多做贡献。”
人们不会忘记军工企业在军转民时期做出的历史贡献。从“老三大件”到“新三大件”再到“N多件”,方方面面都浸透了中国军工人的心血和汗水。老百姓生活水平步步提高,军工企业功不可没。所谓“老三大件”是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新三大件”是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一直到后来的“N多件”如微型车、专用车、高档手表等,在这些领域,军工企业几乎全部涉足。
在那段艰苦的探索、转型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开发过成千上万的民品。天鹅空调、宝花空调、双燕冰箱、昌河汽车、松花江汽车、南方摩托、蓝翔摩托、洪都摩托都曾名噪一时,如今却纷纷没落。不只航空工业,包括整个军工企业干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今天几乎都不存在了。
应该说,这一时期,航空工业在军品任务很少的条件下,就如何融入市场经济体系,继续肩负“富国强军”使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成绩不容否定。但教训也极为深刻。无论从满足国防建设需要还是赶超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来看,中国航空工业的差距都很大。在市场竞争加剧后,因体制机制原因纷纷败下阵来。
林左鸣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同台竞技都不能取胜,那么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可想而知。”这句话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殇:三代民品兴衰带来的反思3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军转民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第一代,以不锈钢菜刀、衣架、水壶等为代表。在遍地开花之后,百花凋零。
第二代,以摩托车、洗衣机、冰箱等为代表。在红火一时之后,销声匿迹。
第三代,以昌河汽车、松花江汽车等为代表。在辉煌一时之后,被长安汽车并购。
其实早在三代民品兴衰之前,中国航空工业手中就曾有一手军转民好牌——运10飞机。20世纪70年代初,当欧洲空客公司第一款客机A300还在襁褓之中时,中国的运10飞机项目就已经上马了。1980年生产出两架飞机并试飞成功,还进入地形气候最复杂的西藏执行救灾任务6次,第3架飞机也已装配60%。但是,仅仅因为差3000万元资金没有落实,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好牌就被搁置下来。运10飞机因此夭折。
假如当初运10飞机能够坚持下来,那么今天世界民航的大飞机市场将会是美国、欧洲和中国三分天下;假如当初双燕冰箱能够坚持下来,那么今天中国的电冰箱市场上双燕品牌或将是人们的首选;假如当初昌河汽车能够坚持下来并做大做强,那么今天中国的汽车市场就可能是另一种格局……一个一个“假如当初,那么今天”的或然,在中国航空人心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无奈,留下了太多的必然。
历史不相信假如,但历史应该反思。
回顾中国航空工业军转民的坎坷历程,可以发现,三代民品兴衰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项目和产品都为老百姓生活所需要,为国家产业政策所支持;这些项目和产品依靠航空工业的相关技术优势,一开始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些项目和产品无一例外地由盛转衰,最终归于沉寂——“殇”:未成年而死。
今天看来,航空工业曾经涉足、曾经辉煌的那些产品,后来都在市场经济肥田沃土上茁壮成长。海尔冰箱、格力空调、小天鹅洗衣机,包括长安汽车等经过市场洗礼,都成长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当年这些品牌都曾默默无闻,有的甚至还没有出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禁叫人扼腕叹息。
当前,中国航空工业的第四代军转民产品正在蓬勃兴起。第四代军转民产品以特种汽车、液晶显示器以及锂电池、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代表,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投资风险不可预测等诸多复杂特征。如果能够认真汲取三代民品兴衰的经验教训,那么第四代民品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反之,难免犯同样错误,踏进同一条失败的河。
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过去失败的案例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教训却是共有的——都没有取得商业成功。现在需要做的是直面现实,找出真正的病因,并以关云长那样直面创伤的勇气刮骨疗毒。
军转民的本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在实施军转民之初,中国军工产业的很多军工企业是在被动形势下仓促做出的选择。在以后的战略转型实践中,中国军工产业才逐渐找到了方向,这就是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对军转民本质的认识也从为求生存而采取权宜之计转向“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军工产业发展百年大计。
从世界范围看,军民结合是航空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目标是在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军民统筹的体制机制,把军民产业在航空工业体系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托起航空工业的未来。“军”和“民”好像是航空工业的两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一样强健,航空工业才能实现“腾飞”。
纵观世界航空工业巨头,在其光鲜华丽的航空主业背后,都有同样强大的非航空民品产业的强力支撑。美国GE公司的航空发动机独步全球,同时在民用照明、医疗设备、家用电器、个人消费信贷等方面也毫不逊色。加拿大的庞巴迪公司是制造飞机的,但是它的一项重要业务是轨道交通。霍尼韦尔、柯林斯、泰雷兹是世界级航空电子系统供应商,但他们在很多非航空领域的实力都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对这些航空巨头而言,非航空民品产业已成为它们庞大躯体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它们在航空领域做强,同时把技术核心竞争力向全价值链延伸,向相关资产领域辐射,把技术转移到非航空领域,不断做大,形成新的支撑点。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也在为军队生产装备,如摩托罗拉、得克萨斯州仪器厂、通用汽车、英特尔公司等都承担与军事装备开发有关的任务。此外,还有无数小公司、科研院所、民间团体、大专院校在从事着军事装备的研发和测试。
在西方发达国家,“寓军于民”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军工企业发展的有效体制。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军工大国积极推动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的双向转移——即通过“军转民”和“民转军”互动,加快科技进步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促进军用和民用工业一体化发展,增强军事工业的竞争力。民用项目已经成为支撑许多公司发展的支柱,像波音公司的非防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1.9%。
反观中国,走过的弯路太多了。现在是拿出大智慧、大思路、大手笔锁定方向,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时候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战略定位是打仗或准备打仗,制造飞机多是“急就章”,做了很多违反客观规律的蠢事、傻事。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国民经济是第一要务,整个中国的改革处于探索、转型中。航空工业的改革与发展,难有系统的谋划和战略的设计。特别是整个军工产业的机制、体制、模式仍然以军方订货为主导,中国军工产业还难以放开手脚,在军民结合上取得长足发展。
现在,以大飞机项目上马和中航工业组建为契机,中国航空工业从发展战略、体制架构、机制运行、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进行顶层谋划和落地行动的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军工大转型,中国航空工业从每一个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细胞中,从每一次重组、整合与资本化运作的探索中,都在创造着新鲜经验,展现着改革与创新的光辉前景。(李平 仇方迎 吴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