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碎片化的新闻与标签化的评述
12月3日上午,一组“老外扶摔倒大妈被讹”的图片被媒体广为传播。一时间,网络上对这名中国女性展开口诛笔伐。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天下午事情发生了巨大转折。多家媒体调查证实,这名外籍男子是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且无驾驶证、无车牌照。北京警方表示已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其交通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罚。
令人遗憾的是,碎片化的新闻与标签化的评述,因为网络媒体的广泛参与,以及诸多媒体官方微博的竞相转发,此事俨然当天最炙手可热的话题新闻。当“外国小伙”遭遇“中国大妈”,身份标签化遇上新闻碎片化,“中国大妈”被想当然地推上舆论审判台,倾向性明显的新闻背后,肇事外国小伙被包装成无辜的受害者。
谁曾想,“世风日下”的叹息犹未停止,“虚假新闻”的批判已渐次展开,剧情转换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回顾此次一波三折的舆论闹剧,原始发布者首先应当反思。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使“全民记者”成为一种可能,虽然以“自媒体”为名,但当个人通过网络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时候,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传统媒体并无二致,客观真实永远都是无法逾越的底线。显而易见,这则充满猜测成分且刻意隐瞒了部分事实的短消息,既谈不上客观也难能称得上真实,虽然发布者自称“为了鞭挞丑恶”,但他却从开始就偏离了标靶。事实上,从法律的角度,自媒体谨言慎行显然不只关乎个人新闻素养,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律问题。
随着网络媒体的渐趋强大,人们对“三人成虎”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尤其是经过媒体“官博”的参与,消息会被逐渐“坐实”,使多数人在人声鼎沸中丧失了自我思考,最近的例子莫过于“济南市民哄抢菊花”传闻。如果说公众面对“自媒体”尚且保留几分警惕的话,面对“官博”很容易基于信任而放弃思考求证。这件事也给媒体“官博”的运行敲响警钟。
另外,网络时代,有图也未必有真相,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公共媒体更应该多一些小心和谨慎。然而,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是,在速度与效率的比拼中,一些传统媒体也在互联网上“自废武功”,不假思索地对网络传言物尽其用,而放弃了深入调查、细心求证。于是,每一次虚假新闻的曝光,都伴随着诸多媒体的公信贬损。
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是易碎品”广为人知,但人们很容易忽略这句话的后半句——“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过于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与眼球效应,势必会模糊新闻本身的概念,当粗枝大叶的残次品在现实面前跌得粉碎,媒体的价值也难免遭贬低。把新闻“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最大限度地规避“易碎”的新闻,首先就需要少一分“独家”的冲动,多一些责任的担当,这不仅是自媒体的行为准则,也是公共媒体的职业底线。
原文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205/c1003-23757931.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