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下大力气促农增收启示录

时间:2014-02-17 10:05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本报记者宋振峰

  农历正月初八,当人们依旧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时,泾川县许多农民却已经“上班”了——

  全球500强企业正大集团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的一期工程,2013年花了半年多时间就在当地建好了,眼下产销两旺,刚过完年公司又新招了十余名农民工;中国500强企业雨润集团投资建成的3000万只肉鸡屠宰线,在如火如荼的生产中,给农户新添了一条致富路;数家纺织、陶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片繁忙,让一大批庄户人再不用出外打工了……

  以产业化方向谋划,以工业化理念指导,以市场化手段推动,以集群化方式建设。位于六盘山特困片带的泾川县,正突破发展的层层桎梏,一笔一画描绘着培育富民产业的精彩答卷,让千百年来脱贫致富的梦想日渐成真。这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树立工农融合理念,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构筑富民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和我省许多农业大县一样,长期以来,泾川县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

  虽然近年来,泾川县通过努力,初步形成了果品、畜牧、蔬菜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但是,仔细分析,这“三朵金花”,其实仍处于“含苞待放”的初级阶段。

  每年丰收的特色农产品,大多数农民只能现产现卖,要想生产加工、转化增值,找不到好路子,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走什么路,比如何走路更要紧。在新的发展阶段,究竟该怎样谋篇布局,将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呢?

  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说,仅仅停留在农业领域抓农业,难以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才是破解为农增收难题的关键。要找准农业与工业最紧密的结合点,加快构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体系,形成以工带农、工农互促的发展格局。

  把产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上!泾川县加大了招商引资的步伐,大力发展肉食品、果品、饲草料农产品加工型产业集群。

  身边有了雨润集团投资建设的泾川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泾川县养肉鸡的农民,去年比前年翻了一番。

  党原乡坷老村村民孙海青,现在“尝”到了龙头企业带来的甜头。一直在城里跑出租的他,前年底在福润公司的带动下,建起了一栋养1万只鸡的标准鸡棚。“鸡苗、饲料、药品、防疫,还有销售,全是公司包了,咱只要按照订单,一门心思把鸡养好。”孙海青告诉记者,他去年卖了4茬鸡,挣了9万多元,“比跑车强多了。”

  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可见一斑。为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泾川县又引进了正大集团,建成饲料厂,解决养殖的原料问题。在他们的引导下,正大集团又投资6000万元,建起年产75万只的青年蛋鸡项目,也就是出壳到开始下蛋前的鸡。现在,3栋鸡舍的主体已经建好了。

  从第一产业迈向第二产业,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粮食产品到肉蛋产品,泾川的农业产业化正渐入佳境。

  启示二:树立市场运作理念,广泛搭建市场与农户的联结平台,着力拓宽富民产业发展的渠道空间

  依靠增粗拉长的产业链条雏形,泾川县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壮大了企业,带富了农民。但是,泾川县决策层意识到,龙头企业不可能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农户。千家万户的农业分散经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反应总是慢半拍,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低。

  为此,泾川县通过制度和组织创新,按照“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起来,使“散兵游勇”式的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降低了他们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规模化程度。

  “去年,我们村中等苹果,卖的是邻村上等果子的价钱,在泾川也是最高价。”飞云乡元朝村“元朝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恩儒得意地告诉记者。

  为啥?刘恩儒解释说,这就是合作社的威力。

  2002年,元朝村的地里就栽满了苹果。可原来,和别的村子一样,村民卖苹果时,各卖各的,都想卖高价,可实际上谁也没有发言权,价格由客商说了算。

  现在不一样了,合作社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每年刚摘苹果时,他们就了解山东、陕西果品价格信息,与大户一道探讨行情变化,最终定的价,就成了村民当年卖苹果的价格指南。

  “像2013年,我们定的最高价是一斤3.60元,结果卖了3.40元,比别的村子多卖了4角钱。”刘恩儒说。

  为了让村民在市场中“挺直腰杆”,元朝果品专业合作社还开展技术推广和学习培训,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从配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还有果园管理等一一解疑释惑。

  聚指成拳力量大。看到“抱团闯市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元朝合作社吸纳了本村外村的415名社员。其中,最远的是30多公里外王村镇掌曲村的5名农户。

  在泾川,又岂止是元朝果品一家合作社在富民产业中大显身手呢?在党原乡丁寨村,裕民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在去年猪肉行情不大好时,也卖了个好价钱;在太平乡寨子洼村,村民马海军牵头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42户村民开始养牛闯富路……

  2013年,泾川县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21家,累计达到279家。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将千家万户有效地组织起来,牵手迈向广阔大市场。

  启示三:树立就地创业理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的层次水平

  跳出农业抓农业,使泾川县依托特色产业资源,建立起了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那么,又如何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结构比例,带动富民产业的跨越发展呢?

  这样一个数据令泾川县决策层深思:全县35万人口中,农民占了31万,其中,10万左右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充分挖掘这10万劳动力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这是发展富民多元产业的题中之义。

  泾川县瞄准近年来中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主动出击,以“诚”引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为产业对接创造绿色通道。

  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村民史林春,如今在离家不远的天纤棉业公司上起了班。“一个月我至少挣2000元,公司还管吃住。”他说。

  “我们从陕西西安能来泾川投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这里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毕竟人力成本占了大头。”天纤棉业办公室主任滑建青告诉记者,他们现在470多名员工中,80%以上的都是泾川人。“等今年年初2期5万锭棉纱正式开工后,工人将达到800多名。”

  泾川县交通方便,紧挨的华亭县安口镇又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撬动这一“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便利条件,泾川县引进了2家陶瓷企业。“我们公司350名员工,除了管理技术人员,全用的是本地人。”总部在四川的家园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思路越打越开,办法越想越多。泾川县还利用自己丰富的王母宫、田家沟等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起了农家乐,力争把乡村旅游业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亭台廊榭古色古香,借助村里的明清风格建筑、农耕博物馆,玉都镇康家村去年结合生态观光农业,将休闲养生与乡村旅游结合了起来,引得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村里吃农家饭,感受农耕文化。

  借此,村民康小锋在村里第一个办起了农家乐。他不仅每月自个挣上七八千元,还雇了本村的8名村民当服务员。本来到浙江打工的李粉粉,如今和她母亲一道,成了这里的员工。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一个个富民多元产业的助推下,泾川的一切生产要素必将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必将充分涌流,他们与全省乃至全国一道实现小康的梦想,终将成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