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7岁以下聋儿约有2万人
大西北网讯 今年3月3日是第15次全国“爱耳日”。3月2日,甘肃省残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等15家省直单位以及兰州市残联和相关单位在兰州东方红广场举行第15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咨询活动。活动现场共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万余份、接待咨询人数5000多人次,为60多人免费开展听力测试。据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我省每年出生的约28万活产儿中,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为1-3‰,先天性聋儿的发病人数约有800-1000例,全省7岁以下聋儿约有2万人。甘肃省自2009年启动全省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以来,新生儿听力筛查率直线上升,已经从2008年的3.62%上升到了2013年的92.75%。
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活动现场上,甘肃省卫生计生系统13家医疗单位耳鼻喉科专家现场为听力残疾人检测听力,讲解助听器使用和维护知识,普及听力残疾预防、健康知识;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听力门诊专家现场为听力残疾人检测听力,免费发放价值60余万元的助听器,为6岁以下聋儿开展“七彩梦行动计划”人工耳蜗和助听器项目初筛;省康复中心、省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设立站台,进行残疾人用品战士和宣传。
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做好初级耳科保健是预防听力残疾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为保障筛查出的聋儿获得救治,2011年,甘肃启动了“贫困听障儿童救治项目”,省财政投入300万元为25名听障儿童进行了免费救治,帮助他们重归社会。为进一步扩大听障儿童救治范围,使更多贫困听障儿童受益,2012年,原卫生部、中国残联、财政部的“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在我省实施,救治100名贫困听障儿童,同时,“贫困听障儿童免费救治项目”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投入2000万元,配合新农合有关政策,为200名贫困听障儿童免费植入人工耳蜗,帮助聋儿恢复听力。从2013年起,省财政把贫困听障儿童救治经费列入预算,每年投入2000万元,免费救治贫困听障儿童,为扩大救治范围,还适当放宽年龄和病种限制,使各类能够通过手术恢复听力的患儿都能得到有效救治。2014年,“贫困听障儿童救治项目”将把城市贫困聋儿纳入救治范围,使更多的患儿获得听力,回归主流社会。
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其中,绝大多数聋儿都是因为在小时候注射链霉素而“一针致聋”,永远失去了听力,这些聋儿都是因为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容易因氨基糖甙类药物(即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而致聋。早期聋病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此类潜在的聋儿,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趋势。2014年,经省卫生计生委积极争取,我省将在20个贫困县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在做好全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同时,在项目县先行开展聋病基因筛查工作,并逐步在全省推动项目扩面,通过前瞻性的工作使更多的高危人群得到干预,降低听力残疾的发生率,为广大百姓享有健康听力再添新举措。
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相关人士表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我省已经连续举办15年,对提高人们群众爱耳、护耳意识,有效减少听力残疾发生,促进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发展,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做好初级耳科保健是预防听力残疾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听力残疾人中50%可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初级耳科保健工作,通过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常用耳毒性药物的临床使用规范》、《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等推动全国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尚待提高,使初级耳科保健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