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同呼吸,何不共努力?

时间:2015-03-19 17:16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梁建强 点击: 载入中...
  新华网北京3月19日电   “千里雾笼,万里尘飘”。近日,全国20多个城市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预计3月下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将遭遇雾霾。雾霾反复来袭,人人都是受害者。防治雾霾,需要“全民总动员”,祛除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当看到,雾霾问题与以往发展方式粗放,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缺乏足够重视密切相关。一些地方只要“金山银山”、忽略绿水青山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目前,我国已明确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防治雾霾提供了契机。
  
  雾霾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防治雾霾,当久久为功。“抗霾之战”,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对政府部门来说,明确要求、完善法规,以“壮士断腕”之势强力推进环保工作必不可少。对企业而言,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减少污染排放尤为重要。对于公众,从小事做起、点滴做起,尽我所能减少源污染同样不可或缺。
  
  抗霾,决不能放任“等风吹”的“无为循环”,更不能对频繁来袭的雾霾陷入麻木,或者只在雾霾袭来时痛心疾首,雾霾消散之后就忘记长远的责任与行动。
  
  出行多乘公共交通、植绿护绿、节约用电、垃圾分类……行胜于言,个体的“绿色习惯”,汇聚起来就是强大的“抗霾正能量”。既然同呼吸,何不共努力?少一些“看客”心态,多一些携手并进,方能对雾霾形成坚实有力的阻击。
  
  消除“心肺之患”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应不断完善监督和惩处机制,以最严格的环保执法,辅以最广泛的公众参与,不断汇聚抗霾合力。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户有何不同
  • 打车难”未解,准入为何不放开
  • 官员辞职去公司有何不可?
  • 普京热”为何不降温?
  • 控烟:如何不只是“纸上最严”
  • 何不多些“错时”服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