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我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撬动”社会投资
一面是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薄弱、投资动力不足,一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无处可投。为破除二者之间的障碍和壁垒,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和动力。
以改革破除社会资本投资壁垒
去年底,辽宁省朝阳市建成什家河和凤凰新城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6万吨。在这两个项目中,朝阳市政府引入社会资本--重庆远达水务有限公司,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置换出2.42亿元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而重庆远达则以30年污水处理收费权作为质押,从银行获得1.9亿元贷款。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让重庆远达董事长方义军看到更多投资机会。“通过这种模式,企业进入原来由政府垄断经营的领域,而以‘特许经营权’作抵押,企业从银行拿贷款也更方便。我们正探索以此为模板,逐步向辽宁以外的东北市场拓展业务。”他说。
“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的经济效益比较低、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有的垄断性比较强、社会资本想投而投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巡视员欧鸿说,要让社会资本发挥重要作用,必须依靠改革,核心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三是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预期。
今年以来,以撬动社会资本为目标,相关领域配套措施和改革举措连续出台——
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鼓励在公共服务领域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
6月1日起,《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施行,从保护合法权益、创新融资服务、强化政府投资支持等方面给民营资本送上“定心丸”;
此外,我国已连续两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事项共减少76%;大幅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进一步推动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投资活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了‘一石多鸟’的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
示范先行探索社会资本进入模式
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与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草签了《北京地铁十六号线项目特许协议》,京港地铁将投资150亿元,采用PPP模式参与北京地铁16号线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并获得16号线30年的运营权。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工建设,近期将组建特许经营公司,落实建设资金。
这一项目是去年我国首批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投资项目之一。这批项目涉及5个领域80个项目,总投资约为1.3万亿元。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这80个项目中49个项目有民间资本参与,预计吸引民间资本2531亿元,约占总投资额的19%。80个项目已完工3个,正在建设45个,今年将新开工25个。
王军认为,PPP等社会资本投资模式,尚属新兴事物,需要研究探索,相关政策、措施也有待细化完善。
国家发改委5月在门户网站开设PPP项目库专栏,首批发布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的PPP项目,并同时公布13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示范性的PPP典型案例。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说,将PPP项目信息集中发布,有利于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公开、公平地参与PPP项目建设。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安排一定规模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用于支持开展PPP项目的规划编制、决策咨询、法律顾问、效益评估等前期工作,加快实施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