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任性更名需节制

时间:2015-10-27 19:46来源:大西北网-证券日报 作者:朱宝琛 点击: 载入中...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中就存在更名后,股价大涨的现象,甚至连续涨停,吸引了市场的众多眼球。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81家上市公司进行过股票更名,累计达186次。如果剔除因业绩变动导致的上市公司ST“戴帽”和摘帽等被动更名外,主动更名的上市公司仍有133家之多。

  与往年对比,不难发现今年上市公司更名更加频繁。Wind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上市公司累计更名169次,其中仅三成属于主动更名;在2014年发生的182次股票简称变更中,因ST帽子的变换被动更名的占比不到一半。今年,仅上半年主动更名公司就已与去年全年的数量不相上下。

  笔者认为,有些上市公司的改名是因为重组后公司名称或经营主体变更,这种改名无可厚非,但只是想借着改名而达到不为人知的目的,或者存在更名信息披露不充分,涉嫌误导投资者、甚至不乏内幕交易,那么,对于这种行为就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那么,上市公司缘何热衷于改名?有分析人士认为,除去因正常的并购重组更名换业务外,上市公司更名一方面是 “赶时髦”,吸引投资者眼球;另一方面是“改头换面”,欲将原来的不良记录遮盖。此外,更名成本很低,但更名后收益却可能极高,这也是为什么上市公司热衷更名的主要原因。

  对于上市公司的“美颜”行为,有专家建议,股票简称具有一定的外部公共性,特别是在公司主营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股票简称更名向投资者传递错误的价值取向,就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需要监管机构的介入和有效规范。建议交易所等相关部门有所作为,积极通过问询函等强化信息披露的手段介入。

  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的这一行为,监管层也已经注意到。今年5月1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上市公司名称带有行业标识性,变更将对投资者辨别价值形成影响。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研究,打击利用热点炒作股票的行为。

  上市公司作为各行各业的代表,其主营业务应当具有一定稳定性。更名的无节制,不仅反映了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正是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操纵股价行为借机泛滥的表现之一。

  笔者体现,上市公司更名一定要谨慎,不要想着改成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会给公司带来大幅的业绩增长。特别是在主业疲软没有主心骨的情况下,如果是为了赶时髦、吸引眼球、追逐热点而任性更名,那么,这种公司迟早会被打出原形。鉴于此,对上市公司任性改名,一定要坚决说“不”。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是新时代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
  • 7个人的上市公司怎么活下来的
  • 谷歌“更名”警示企业中年危机
  • 任性宁静,图的是“老娘乐意”
  • 股市任性上涨需冷静看待
  • “游客黑名单”能否让出游不再任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