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据酒泉市政府披露,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始终自觉把文化遗产保护的“祖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位置,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特别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重要支撑。
健全制度化体系,强化“非遗”保障力。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财政专列工作经费并建立逐年增加机制。制定《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市被列入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达105项,其中敦煌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敦煌彩塑制作技艺等7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9人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
争取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试点城市,建立了敦煌曲子戏、敦煌民歌、敦煌彩塑等21个非遗传习所,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对已经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53项非遗名录体系、传承人体系、项目概况等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进行展示,为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运用数字化手段,诠释“非遗”亲和力。严格落实《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做好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深入推进全国非遗数据库试点城市建设。对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拉网式”普查,收集敦煌曲子戏原始手稿45万字、民间故事原始手稿12万字、社火原始手稿8万字、民间戏曲音乐164首等,制作了线索表、调查表和非遗资源目录清单,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收集整理的180余条非遗普查线索进行汇总整理,现已整理出文字20余万字、图片3000余张、视频资料3000余分钟,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遗资源档案。
特别是敦煌市被文化部列为全国第二批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市后,编制了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配置数字化管理设备。同时,对瓜州、肃北、阿克塞的非遗现状及其保护情况进行调研,将三个县156项非遗项目整合编入敦煌非遗数据库资料,为敦煌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供了更有力支撑。
坚持融合化路径,展现“非遗”感染力。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深入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积极探索敦煌曲子戏、敦煌彩塑、敦煌剪纸等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与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博会深度融合的方式,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推动非遗的永续传承和合理利用。
近年来,敦煌市以“非遗”为“基因”,成功举办六届敦煌曲子戏大奖赛、“民俗文化杯”敦煌曲子戏大奖赛和春节经典剧目展演等非遗展示活动,参赛曲子戏班共计219个(次),参赛剧目共计412个,观众达8万余人次;编辑出版发行了《敦煌曲子戏》、《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大观》、《敦煌民歌集》等非遗保护系列丛书;组织创作了《敦煌人家》等与敦煌文化相关的剧本20余个,其中剧本《佩为媒》获得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聘请专业摄制团队,拍摄录制了敦煌曲子戏经典剧目42个,使民间瑰宝更广泛的传播流传。
开展活态化展示,扩大“非遗”影响力。通过在国内外开展敦煌文化艺术巡展、精品舞台剧目巡演、敦煌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切实加大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2012年敦煌曲子戏参加了“新疆首届乡村艺术节暨首届呼图壁新疆曲子文化节”,荣获特别贡献奖。“2013文化部‘春雨工程’陕西文化志愿者敦煌行”与敦煌市共同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演出活动。
2014年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敦煌古代舞蹈参加了省文化厅组织的平凉市崆峒古镇甘肃省非遗展演活动。2015年,敦煌舞舞蹈队赴青海西宁参加西北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目展演;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展在德国、法国、韩国、台湾等地展出;敦煌古代舞蹈在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在各地引起了很大反响。
推进常态化传习,增强“非遗”生命力。通过全方位开展师徒传承、群体传承等拜师学艺活动,重点从表演技巧、导演知识、唱腔曲牌、打击乐弦乐演奏等多方面对非遗新人进行培养,推动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敦煌已发展敦煌曲子戏、民歌、敦煌舞等非遗传承队伍40多个,被评定为国家级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传承人10人,市级传承人23人。非遗传承队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居民小区、农户院落等群众舞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同时,邀请陕西、宁夏、青海等西北五省区及周边县市民俗专家和非遗传承人100余人,在敦煌召开了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敦煌)研讨会,围绕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从而使非遗文化得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