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吴雨)13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布的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央行表示,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有待提升且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应重视低净值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央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东部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金融素养要高于农村居民,消费者收入与金融素养显著正相关,“务农”与金融素养显著负相关。
央行金融消费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应对在校学生、边远地区贫穷人群、劳务流动人口、妇女、残疾人等金融服务中的弱势群体制定相关倾斜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专项活动,帮助其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从本次调查的消费者金融技能看,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假币识别和处理能力,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也较强,但使用银行卡和利用冠字号码查询功能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看,消费者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关金融知识最为关注。排在前五位的金融知识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纠纷解决和债券投资知识,占比分别为40.02%、28.06%、26.74%、25.25%和22.62%。
调查显示,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是金融素养提升最快的阶段,金融消费者的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0%,金融素养指数得分可以提高1.67%。由此,央行提出,应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筑常态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阵地,在最大层面上覆盖所有在校儿童和青少年,并让其在学生生涯这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学习金融知识。
据了解,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2016年正式建立,2017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地区)每两年全面开展一次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