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自此,这片希望的热土拉开了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五年来,兰州新区从一张白纸上起步,描绘蓝图、砥砺奋进,谱写了一段不辱使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铸就辉煌的奋斗篇章。据统计,2012年—2017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7%,是期初的3.2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61%,是期初的29.4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82%,是期初的2.1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2.78%,是期初的11.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2.18%,是期初的11.2倍。
城市规划体系确立实施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的总体要求,创新理念、瞄准标杆,以高水平规划设计引领新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的新典范。一是规划体系基本完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完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70多项,实现全域城乡统筹和控规全覆盖。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根据新区发展实际,及时对城总规、土总规进行优化完善,新区与兰州主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规划更系统,建立了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大兰州规划体系。二是城市风貌初步形成。编制完成新区城市建筑风貌导则、区域中心CBD城市设计方案及导则,探索建立新区三维规划设计辅助决策系统,从建设规模、体量、色彩、形式、风格等多方面进行控制和引导,打造了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城市发展品质全面提升。三是规划执行严格落地。严格规划管控,严把规划设计审核审批关,保持城市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快“一张图”数据平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确保了规划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率先将国家、省市各类改革创新试点在新区先行先试,为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创新行政审批制度。完成“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工作,所有政务服务中心业务归口行政审批局,将11个部门121项审批权集中到行政审批局;在全省率先开展“承诺制”“零收费”试点,将环评(重特大项目除外)、能评、施工图审查等8项技术审查类审批事项改为企业自主实施的承诺事项,将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37个工作日缩减至45个工作日内,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升。二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立足新区远离主城区且没有行政区划的实际,学习借鉴深圳等地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做法,打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部制、大社区、大服务原则,调整优化管理机构,构建了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社区管理服务架构。三是创新干部人事分配制度。积极推进全员聘用、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改革试点工作,从制度上打破人员身份限制,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将各部门28个领域378项行政处罚权集中到综合执法局,建立健全执法联动、信息共享、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机制,构建了管执分工协作、协调有序、无缝衔接的“大城管”格局,打造了综合行政执法“样板区”。五是创新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根据新区发展需要相继设立市政管理、城市发展、金融投资、石化产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科文旅等集团公司,做优城市基础实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围绕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发挥引导补缺、招商扶商、推动产业集聚的支柱作用,承担经营性事业单位职责,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区的健康高效发展发挥支柱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日趋完善
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实现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均衡发展,形成了功能完备、职住平衡、配套齐全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一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累计投资860亿元,全面完成核心区1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供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城市道路142条619公里,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开通运营了兰秦快速通道、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新老城区之间及外围城市初步形成了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紧密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区内开通公交线路13条,形成出租车、共享单车、新能源租赁等多种交通于一体。二是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按照“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的模式,吸引全国、省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新区聚集,着力建设省内一流的品牌学校和医院集群。建成投用标准化幼儿园16所、中小学校12所,在建医院6所,现代教育体系、医疗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打造“产、城、绿”融为一体的特色城市空间。一是生态绿化环境明显改善。以防护林带、城市绿廊、公共绿地为核心,分层次推进生态绿化,完成造林绿化18.6万亩,城市绿化率达到31%,荣膺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获批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二是城市景观特色鲜明。充分利用新区南部水系较多的地貌,建设形成了以二号生态湖、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百花公园、迎宾公园等为主的生态景观体系,逐步构建起以自然景观为主、人造景观辅助的城市景观系统。三是生态修复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对东部、南部低丘缓坡整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农、林、牧、产、城、游融合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完成2.2万亩播绿面积,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四是循环经济步伐加快。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利用并举,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效提高了新区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水平。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美丽新区、文明新区、法治新区、和谐新区”建设,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一是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在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累计争取上级“三农”财政专项资金14.17亿元,累计完成新区财政民生支出17.83亿元。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800元和9200元,是开发建设前的2.6倍和2.3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二是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为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