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我们涉农企业来说是特别好的机会。”郭凯高兴地说,“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我们的循环农业这些年发展得很快,不仅企业有钱赚,还能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郭凯是平凉市花所乡的养牛专业户。他所在的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丰富的饲草资源使当地养殖业历史悠久。其中,平凉红牛以其细嫩的肉质、丰富的营养备受市场欢迎。2003年,郭凯开始饲养平凉红牛,目前已达到四百多头的存栏量,他所创办的平凉市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业龙头企业。
多年来,天源农牧公司始终坚持以牧业发展为主,通过“旱作农业——标准化肉牛养殖——养殖粪污有机肥加工——设施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生态餐厅”的循环经营模式,形成当地特有的“循环生态型”农业园区。
如今,先后投资2400余万元的天源农牧公司,按天源千头肉牛养殖区、有机肥加工区、有机蔬菜生产区、乡村旅游观光体验区四个功能区规划建设并投入运营。值得一提的是,天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还是崆峒区首家农业部认证的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肉牛养殖量达350头。
然而,在企业经营之初,郭凯也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刚开始,我们的牛粪都是给庄稼施肥。”一开始养牛的确给郭凯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是随着人们开始外出务工,这些原始的有机肥料就因为需要较长的发酵期和高成本的运输费而被人们逐渐淘汰,于是几百头牛的粪便处理成为了郭凯的一件烦心事,“尤其像下雨天,牛粪对周边环境有污染,整个村子里环境特别不好。后来我们外出学习参观摸索,通过牛粪腐熟发酵,排除臭味杀除病虫害,然后造成颗粒有机肥。这有机肥在我的园区里,种菜效果确实是不错。”
2013年,天源崆峒区规模化养殖小区中率先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项目,建成了1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生产出“天源宝”生物有机肥。这款生物有机肥因其肥效长、无残留、增产提质效果明显,适宜果、菜生产等特点受到了周边果农的喜爱。
如今,郭凯从刚开始加工自家的牛粪,慢慢地开始收购周边养殖大户的牛、羊等粪便。现在,他的企业一年生产有机肥约1万吨,纯利润达140万元。
“将肉牛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直接使用于有机蔬菜水果的种植”——这一循环农业的实践不仅从源头上治理了污染,也促进和带动了平凉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大天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规模,郭凯先后建成全钢架拱棚180座,五联栋钢架大棚4栋,砖体全钢架日光温室50座,果蔬采摘园修建智能温室2栋、绿色农耕文化长廊2000㎡、民俗文化长廊1500㎡、绿化及花卉园6500㎡、农业休闲观光设施6000㎡。同时他还结合近年城市居民“乡村游”热度,融合了乡村旅游元素,建成生态餐厅、儿童游乐园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观光长廊、真人CS基地。园区总占地面积500亩,2016年园区被评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天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既为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带动了当地群众务工就业,脱贫致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家里没人照顾,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比例变大,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就近工作的岗位,让他们免去后顾之忧。”郭凯妻子杨晓燕对记者说。
史红艳是附近的村民。因为家里孩子没人照顾,所以她便来到这里边打工,边照顾孩子。天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近百名的员工,几乎都来自当地或者周边地区。“我有钱了不算啥,但是如果我能带着周边乡亲一起富了,想起来,我就很有成就感。”郭凯笑着说。
目前,在他的带动之下,当地先后有56户村民发展养牛143头,户均增加收入4700多元,稳定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21人,人均年务工收入1.5万元以上。(牟健、实习生白瑜)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