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题:守护“绿水青山”严防“山穷水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两周年综述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张翅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两年来,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各地努力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幅清江水、绿岸线的图景徐徐展开。
从黑码头到绿岸线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湖北宜昌,借助便利的航运条件、丰富的磷矿资源,这座中部城市经济一度高速增长,却落下个“化工围江”的坏名声。
怎么破?唯有壮士断腕。
初冬时节,记者溯江而行,目之所及,一片绿色。“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地方之前是黑码头。”宜昌市常务副市长袁卫东指着车窗外说,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省政府下达宜昌市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治理任务78家,其中,取缔49家、规范26家、提升3家。
实际上,宜昌取缔非法码头的数量达151家。
不光是取缔,拆除生产作业设备后,宜昌积极植树复绿,总面积47.7万平方米,修复生态岸线25公里。
在距离长江大约500米的三新磷钙有限公司,一批已经拆除的设备堆在空地上。宜昌市猇亭区区长杨卫华坦言,2011年引进这家公司,是为了更好利用低品位磷矿,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家工厂在一定时期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生态角度,其被关停是必然的。”
仅仅宜昌,仅2017年,就有25家沿江化工企业“到了站”,而这只是该市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清零”3年行动的第一步。
在古城泸州,一场清除非法码头、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行动,正“酿造”着整座城市的幸福感。泸州市南郊水业有限公司经理唐代强告诉记者,之前去江边清理垃圾,每回都能拎回几大袋垃圾,现在拎个小桶去就行。“而且,原来每天都得去,现在隔几天去一次就行。”
放眼整个长江流域,6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犹如利剑出鞘,959座“黑码头”全部被拆除、其中809座完成生态复绿,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928个黑臭水体整治已开工826个、完工498个……
“两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理念的转变。”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感慨,无论干部群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加减快慢“宜”为重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两年来,长江沿线各地围绕“加减快慢”、围绕“宜”字,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一些进展。
长江上游,云南,洱海。流域“两违”整治行动、村镇“两污”治理行动、面源污染减量行动、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由此,2017年1月至10月,有一半的月份水质达到II类标准,较2016年同期增加1个月份;10月份洱海水体透明度升高至1.9米,达到2000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长江中游,湖北,武汉。汉阳六湖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等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心城区污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日,300余家化工企业全面停产外迁及厂区搬迁腾退。
长江下游,上海,崇明岛。为打造体现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世界级生态岛,上海规划先行,制定发布《关于促进和保障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决定》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减并举,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划定生态红线。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体而言,两年来,相关地区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方面统一了思想、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共”字打头抓保护
长江经济带覆盖面积约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搞好长江大保护,不能各自为战,必须坚持一盘棋思想,在“共”字上做文章。
各地为此积极摸索。2017年6月30日,首届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联席会议在重庆召开,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审议通过《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
长江中游的湖北、江西、湖南在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中也加强合作,联合执法打击在长江干流非法建设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捕捞。
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尽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实践层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容不得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
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2017年12月22日向四川反馈的督察意见为例。督察组认为,长江部分支流水环境“形势严峻”。具体而言,长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沱江、岷江、嘉陵江等五大流域约30%的监测断面水质不达标,其中,沱江流域内38个省控以上断面IV和V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3年的29.0%上升至2016年的66.7%,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沿江各地在做好各自分内工作的基础上,要尽快推动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横向补偿机制的破题,否则,长江经济带难以真正成为有机主体。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