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粮改饲”为临夏州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临夏州通过“粮改饲”等一系列探索实践,不断拓宽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道路,打造临夏品牌饲料和养殖,形成绿色循环、多方受益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
变废为宝秸秆当作草料卖
“以前扔掉的玉米秸秆不仅能变成好饲料,而且未成熟的玉米也可以包扎成青贮饲料。”十里墩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海说,过去种玉米卖玉米,扣除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即便是丰年也赚不到钱。2016年,他在村民怀疑的目光中,将家里5亩旱地“粮改饲”,虽然还种玉米,但是卖给养殖企业,1亩的年产值能超过40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而在粮改饲之前,全县全膜玉米平均亩产830多公斤,每亩地收入最多只有2000多元。
“粮改饲”不仅让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改善农村环境,更有效推动了当地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短短一年时间里,十里墩村养殖就翻了翻,全村增加了1400头牛,19000只羊。
据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介绍,“粮改饲”项目已融入该县特色养殖产业的种养售、深加工、冷链运输“一条龙”扶贫产业链。
在广河县恒达众城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一株株玉米秸秆经过全程机械化收割、粉碎、发酵,制作成一袋袋青贮饲料。“干草的营养率不到5%,而青贮的营养率能达到70%。”公司董事长马海贤说,过去一到冬天,饲料价格上涨,农户只能给牛羊喂干草;现在有了青贮饲料,可以喂牛,可以储存,还可以销往全国各地,企业和农户实现了种养双赢。
走进临夏县南塬乡金果养殖专业合作社,几万只小尾寒羊膘肥体壮。在养殖育肥区,忙碌了一早上的饲养员谢小荣坐在彩钢房里悠闲地点起了香烟。“我家有3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我在育肥区高养殖,每月工资4000多元,关键是合作社管吃管住,我的工资就算是纯收入,一年下来5万多元”。
目前,临夏州成为全省首个实现规模化“粮改饲”的市州,年底前将实现玉米秸秆“清零”工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在了全省前列。由“粮改饲”推动的养殖业正在临夏飞速增长,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新活力。
“农民”变“股东”奔向小康大道
随着临夏州“粮改饲”技术的推广普及,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家庭农场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临夏大地普遍兴起,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发展壮大,为当地产业扶贫,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用7亩土地入股,年终按照亩均产出的效益分红,而且我和妻子在企业干活,一年收入6万元左右。”临夏县南塬乡张王村谢文胜说,2015年,他从一个建档立卡户脱贫为富裕户,不仅还清了以前的债务,在乡政府旁边买了一套安置房,还买了一辆二手轿车。
农村“三变”改革,企业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广河县恒达众城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海贤原本从事汽车贸易,去年瞅准了临夏州“粮改饲”为饲草产业带来的发展前景,投资1000万元建设饲草加工生产线和标准化养殖场,并迅速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目前,公司收购、青贮、包装的全贮玉米饲草已经远销省内外。马海贤还与农民签订流转合同和股权合同,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能够按照合同分红。
“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优质品牌饲草的市场,打造新的产业链条,以市场定规模,以养畜定饲草,形成绿色循环发展、多方收益的良好格局。”马海贤说。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粮改饲”工作已成为临夏州立足旱作农业发展的现实特征、顺应市场规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夏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