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传统,走近传统,重拾传统

时间:2018-09-23 17:1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光明网 点击: 载入中...
  作者: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明
 
  9月24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中秋节。中秋节可谓历史悠久,春秋时晋平公“始置中秋”,最初只是一年中的一个时序标志,经过不断的沉淀与堆积,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秋之夜,有亲人团聚、分食月饼、共赏明月的习俗,又兼有各种游艺娱乐,《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言及宋时人们欢度中秋的情景:“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而在传统的中秋节中,最诗意与浪漫的活动,莫过于赏月赋诗了。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卷八所论,中秋玩月,流行起来应是在唐玄宗开元以后,而玩月赋诗则始于杜甫。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中秋赏月诗作。
 
  在不断衍变发展过程中,中秋节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人伦的核心价值,比如团聚家庭、美善亲情、和谐社会等等;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比如古典诗词、浪漫情怀、诗意栖居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毋庸置疑,许多传统离我们的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甚至不知不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了,包括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习俗。2008年,中秋节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窃以为这不仅仅是给我们匆忙的现代生活增添了一点闲暇的时间而已,更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品味这一传统节日,进而感知传统,走近传统,重拾传统,并在传统的认同和继承中前行。
 
  如何寻回传统节日的传统?以中秋节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力。
 
  首先,中秋节作为亲人团聚的重要节日,应着力宣传中秋节所包含的传统人伦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大力宣传中秋节作为亲人团聚的节日内涵,将其深植入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心中,使中秋节成为团聚家庭、美善亲情的重要媒介,助力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内容,真正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其次,中秋节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应以各种形式着力宣传与弘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仅中秋的这一轮明月,就附著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嫦娥奔月”、桂树和吴刚的传说、月中蟾蜍的传说、玉兔的传说、月由七宝构成的传说,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传播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欢度中秋时能够体认到其间丰富的文化蕴涵,从而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延伸来说,要让传统文化永留传,既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也需要建立传承的相关文化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引导各地政府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三,在宣传古老传统的基础上,应着力提倡并实践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生活下,恢复传统中秋节,不仅仅是设定法定假日,刊发一组文章,组织一台娱乐晚会。而是应该切切实实地在普通民众中提倡并实践中秋节中有文化生命力的传统节日活动,比如践行自唐以来就逐渐形成的中秋赏月赋诗传统,熟悉、了解、学习传统诗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适宜的情景和恰当的方式,而传统节日无疑就是适宜的情景,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民俗活动,无疑就是恰当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推动中华文华繁荣发展,实现文自信,使得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因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地提供文化滋养。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