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时间:2018-10-16 10:34来源:大西北网-中国经济网-《经 作者:刘慧 点击: 载入中...

    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现在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平稳,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然而,随着近几年我国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国家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的思想开始抬头,一些人认为“国家不需要种那么多粮食”,一些地方出现了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在10月16日第38个世界粮食日之际,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


    在北京华商超市里,市民吴女士正在选购粮食,她告诉记者,现在不担心吃饱饭的问题,更关心的是粮食是否营养健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6000多亿斤,1996年首次突破1万亿斤,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2016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到3400亿斤,“放心粮油”示范企业3000多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5万个。粮食产品日益丰富,优质粮油产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按照世界粮农组织定义,粮食安全,就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这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吃得好”的转变。


    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则百价稳。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对稳定物价总水平、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至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中,国际市场粮价年均波动幅度超过40%,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8亿多人在饥饿线上挣扎,而中国粮食市场岿然不动、应对从容,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避风港”.


    1995年,美国作家莱布斯·布朗发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诘问。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向世界作出了中国能够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粮食供给问题的庄严承诺。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用事实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不仅如此,我国还不断深化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先后向38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多批次、不间断的紧急粮食援助,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


    粮食连年丰产、库存充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今年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小麦出现减产、品质下降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认为,目前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状况,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休耕的实施,库存消化的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整,都将给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带来新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面临考验。


    当前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粮食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存在较大缺口。随着全社会营养健康意识提高,优质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粮食生产布局日益向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8%以上,粮食区域供给矛盾凸显。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量将达到1.4万亿斤左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多了。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我们要坚持立足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张务锋说。


    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中央储备、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有效发挥了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张务锋表示,未来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销区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长效机制急需建立,从而促使粮食生产和消费有序衔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记者了解到,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粮食主销区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流通渠道,与黑龙江、吉林、江苏等主产区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实现粮食流通合理有序的产销合作关系。


    要切实提高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水平,解决物流成本高、信息化滞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确保粮达天下,有力保障粮食区域安全。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粮食进口来源、渠道、结构的多元化。要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分工和产业链再造,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支持有实力的粮食企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建立境外粮油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