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题: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仍需改革久久为功——民企融资政策落地情况调查
新华社记者许晟、李延霞
漫画:积极变化新华社发徐骏作
当前,一系列旨在缓解民企融资难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政策落地进展如何?企业切身感受怎样?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发现,随着各类纾困措施的陆续落地,积极变化正在发生,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企业感受: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放款速度加快
“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在江苏,江阴沃佳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碧君一见记者便说道。11月14日,她在农行江苏省分行申请一笔14.9万元贷款,迅速就到账了。之前,她还发愁新订单要买原材料的资金无处筹集。
随着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从国家到地方,各种民营企业纾困措施不断出台、落地,类似的故事同时在全国多地发生:
——在安徽,几个月前还被告知“民企债券一律不买”的山鹰国际控股副总裁石春茂告诉记者:“12月3日成功发行2亿元超短融”。这与他接触银行、增信机构筹划发债仅隔10天,“没想到这么顺利。”他感叹道。
——在浙江,购买新厂房需要500万元资金的诸暨张驰汽车配件厂总经理周国平,之前“账上500万元,抵押物1300万元”,可还是被告知不够放贷资格。进入11月,“从接洽到放款就半个月时间”,周国平成功从浙商银行贷款250万元。
——在北京,之前还觉得“与去年相比贷款利率明显上扬,企业在融资方面感到很大压力”的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月16日成功发行14亿元债券,发行利率降至5.28%。更令人高兴的是,仅3天投资人便完成缴款,14亿元顺利入账。
走访中,不少企业反映近期融资效率高了、融资利率低了,融资综合成本也有所下降。对于许多有发展前景又急需流动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来说,各界的融资便利支持,恰如雪中送炭。
这让一些企业家增强了信心。“成功发行2亿元超短融只是试水,更重要的是看到支持民企融资的政策落地,并在金融市场中起了良性引导作用,让一些投资者放下了包袱,让企业家对未来更有信心。”石春茂说。
多方合力:金融机构支持加码地方政府精准施策
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业出台了更大力度的举措。
11月以来,从政策性银行到国有大行,再到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3条”“20条”“40条”等措施纷纷出台。不少银行还规划了支持目标,比如,未来三年工行民营企业贷款每年净增不少于2000亿元、浙商银行预计明年对民企投放约1300亿元。
记者发现,不少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不仅是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一些银行通过降低内部转移定价、落实尽职免责、绩效考核倾斜等方式激发业务人员积极性,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解决风控和成本等“痛点”。
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一些地方政府推动成立的纾困基金直接向企业“输血”。深圳国资数百亿元专项资金不少已经通过股权或债权方式注入相关企业,上海100亿元规模上市公司纾困基金日前完成备案,浙江100亿元规模的“浙江省新兴动力基金”首期20亿元已到位……
“外部资金的进入带来了实打实的支持。”深圳一家环保行业上市公司董秘说。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1月以来,已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发布解除质押公告,不少企业在公告中称,解质押的原因是获得了资金。
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在推进。比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要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最高检称,将进一步明确统一规范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的执法司法标准。
任重道远:需改革发力久久为功
在部分企业获得支持的同时,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当前民企融资仍存在一些待解的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仍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特别是要靠深化改革。
调研中,有些企业反映,银行贷款普遍要求抵押担保,甚至要求股东个人连带担保。“本来是银行基于对企业技术和发展前景认同给出的授信,却要求大股东用个人资产做担保,让有限责任公司变成无限责任。”广州一家智能电器生产企业负责人朱先生说。
贷款期限普遍较短也是不少企业反映的问题。“银行贷款大多是1年以内的短期资金,与企业的生产周期不匹配。我们通常会在一家银行贷款到期之前,寻找另外一家银行接续资金,但银行常说没有额度,资金压力大。”一家网络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
“这凸显银行没有建立针对中小微企业需求的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金融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产业结构、企业生产周期设计产品。”某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而对金融机构来说,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最大困扰是信息不对称。“有的小企业有几套账,提供的财务数据不够真实,风险很难判断。”某大型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一名负责人坦言。
不少银行业人士表示,除财务报表外,从企业的水电费、社保、纳税、诚信记录等方面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但这些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要充分掌握并不容易。
专家建议,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法规制度、标准体系,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公开水平,完善企业财务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等。
在我国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是短板。近年来我国一直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但占比仍较低。一些在新三板、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反映,今年从资本市场融资比较困难。
“希望资本市场能够真正发挥融资功能,让我们不再饱受资金之渴。”深圳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电子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
专家指出,要建立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体系,加大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早期小微企业的资本形成,同时要切实发挥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
发现问题,对症下药,着眼长远,推动改革。未来,随着相关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一定能够跨越,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将充分迸发。(参与采写:屈凌燕、陈刚、吉宁、汪奥娜)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