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宗言:
加快全产业链整体出海步伐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家有着光荣历史的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从建设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始,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新的一年,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宗言难掩激动之情:“我们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苦干实干、开拓创新,努力以优异成绩向70周年大庆献礼。”
张宗言表示,面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遇,要进一步发挥好企业在市场中的主观能动性,聚焦主业开展投资经营,深入推进经营领域、经营模式创新。既要盯着建筑找市场,更要盯着市场做建筑,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核心业务营利能力。
“过去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现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的技术手段都被引入其中,正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张宗言介绍。
如今,中国中铁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电气化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铁路道岔、盾构制造八大领域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系统掌握多种条件下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铸就了“中国高铁”的金色品牌。
“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张宗言表示,中国中铁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开发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成果转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巩固科技创新的传统优势;继续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实现品质革命,形成独有的比较优势。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不断深入,张宗言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加大海外市场经营资源要素建设力度,补齐海外发展短板。要加快全产业链整体出海步伐,推动中国设计、中国建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等全面走出去,努力提升企业在全球行业发展中的引领力和话语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周雷)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
用全球优质资源服务消费者
前不久,伊利集团发布公告称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并在泰国曼谷举行了签约仪式。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伊利集团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未来,大家都将是伊利产品的体验者和伊利品质的见证者。
作为一家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伊利集团经历了上世纪的股份制改造,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引入国际伙伴提升产品品质。过去几年,伊利集团在国际化的推动下,成长为一家全球乳品企业。
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伊利始终在积极探索。目前,伊利集团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与原辅材料、产品包装、智能设备等多个行业的700多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民营企业要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发展格局。”张剑秋表示,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企业,今后一段时间,伊利集团将抓住大好机遇,安心谋发展、专心搞经营、用心练内功,汇聚全球能量、坚持不断创新,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首先,以国际化布局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伊利集团将积极融入全球资源体系,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其次,将以国际化思维,实现创新的协同发展。一直以来,伊利坚持和推动创新战略,以国际化思维进行全球集智,不仅成立了欧洲创新中心,主导中美食品智慧谷,通过整合海内外研发资源构建了一张全球创新网络,还将以国际化视野积极融入海外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
张剑秋表示,2019年,伊利集团将继续加快国际化布局,焕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建设绿色屏障追寻绿色梦想
在距离北京几百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30年来,从“不毛之地”变为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30年来,亿利资源集团依托库布其沙漠得天独厚的土地、生物、阳光资源,确立了“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企业发展战略,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系统化治理沙漠,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对于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来说,2018年是一个特殊年份,既是亿利创业30周年,也是亿利爬坡过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他和8000名亿利人携手并肩,经历了欢欣鼓舞,也经历了焦灼难熬。但总的来说,2018年,他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
2019年,是亿利创业30年后的新纪元。王文彪认为,新的一年,有机遇也有挑战。他和亿利人将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和困难,迎接新的胜利。
“我们有这样的底气。”王文彪说。30年前,亿利的困难是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他们战天斗地拼命干,把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变为鸟语花香的绿洲。如今,亿利在西藏海拔4600米的那曲高原种树、修复青海破碎的山体、在武汉东西湖建设长江生态公园,还在波兰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呼吁增加森林碳汇。亿利用30年的身体力行,创造了5000多亿元的生态财富。
“梦想从不会主动走到你面前,需要付出十万倍的努力去大胆地设计,勇敢地探索,忠诚地坚守,努力地追寻。”王文彪深有感触地说。亿利资源用30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绿色传奇,追逐荒漠化地区人们渴望的绿色梦想。
绿色是亿利的DNA,治沙是亿利的基因,“生态+”是亿利的旗帜。王文彪说,每当他看到年轻的亿利人和经验丰富的老亿利人肩并肩一起战斗,就感到无比振奋。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困难多么复杂,亿利都将高举“生态+”的大旗,用科技和人才、智慧和汗水、信念和勇气、使命和责任,向着全球第一生态企业的目标坚定迈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慧)
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19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这将是充满机遇、挑战的关键之年。”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示,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被放在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首位。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员,潍柴集团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谭旭光对2019年充满期待,他表示:“面对新的国际市场形势,我们经过科学决策制定了具有挑战性的预算目标。我们坚信通过高效的资源调配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今年的目标必定可以实现。我们正是在不断挑战自我、变一个个不可能为可能的过程中,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创新驱动,是潍柴集团的原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多年来,潍柴集团抓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一线创新”三位一体创新体系。2019年,潍柴集团将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去年以来,潍柴集团与加拿大西港燃料系统公司合作,掌控了全球领先的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和天然气发动机缸内直喷(HPDI)三大核心技术。2019年,潍柴集团将加快推动这些技术合作项目工程化、产业化落地,为未来实现新能源业务领先全球打下坚实基础。
“合作共赢、迈向高端。唯有开放胸襟,才能拥抱世界。”谭旭光介绍,潍柴集团积极推动企业合作、产业整合,加速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全产业链迈向高质量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市场、全球竞争、全球资源必将扑面而来。目前,潍柴集团旗下拥有中国重汽、潍柴、陕重汽、法士特、凯傲等诸多行业乃至全球领先的优秀品牌,在各细分市场均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潍柴集团将持续整合行业优质资源、加速创新驱动、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展望2019年,谭旭光满腹豪情:“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2019年,那些尚未实现的梦想,那些还没到达的远方,我们将在拼搏、奋斗中到达,梦想必将实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黄鑫)
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坚持脚踏实地实业报国
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民营企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成立于1989年的汉能,30年来在清洁能源领域践行实业报国。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汉能对2019年中国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民营企业天生就有活力基因。“当前经济形势下,打造一流的政策、市场、融资环境是重要保障。”李河君认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必须激发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新活力,同时,要疏解民营经济发展障碍,让民营企业实现良性发展。这就需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同时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培育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当前,影响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是“融资难、融资贵、负担重”等问题。李河君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政策保障及制度创新,将化解挡在民营企业面前的市场、融资、转型阻碍,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决心、转型信心,激发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新的一年里,这必将使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从而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李河君说。
李河君表示,清洁能源是全球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的发展趋势。2019年,汉能将脚踏实地、实业报国,紧贴市场需求,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着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轶辰)
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田:
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生态板业龙头企业,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
2018年,万华生态板业克服各种困难,弯道超车,打造了集板材、饰面、家具三大制造体系资源于一体的分布式绿色家居产业集群模式。
展望2019年,万华生态板业董事长郭兴田说,生态板业机会很大,潜力无限。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具生产国,生产了全世界70%的家具,每年需消耗3.5亿立方米板材。全国每年产生17亿吨农作物秸秆,只需利用20%生产无醛人造板材,就不需砍树了。生态板业“以草代木”,避免了过量砍伐树木和资源浪费,使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变为资源综合利用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巨大,不仅符合国家政策方向,也切合百姓健康生活需求。
郭兴田说,万华生态板业一直高度重视产业升级,以废弃的麻、棉、稻等作物秸秆为原料,经过切断、粉碎、分选、干燥、施胶、铺装、热压、裁切、堆垛、调直、抛光等多重工艺加工人造板材。秸秆表面的蜡状物质是二氧化硅,密度大、强度高。由秸秆加工而成的板材,因为富含二氧化硅,天然具备强度大、耐热防火等性能。从应用层面而言,秸秆板材表面平整,质地均匀,强度、吸水膨胀率、握钉力等性能均达到相似的木质板材国家标准,能够全面替代传统人造板材,可用于家具制造、装饰装修等各个领域。
鉴于所用原料遍布全国,万华在全国消费用户密集区域建设了分布式绿色大家居产业集群,实现就近取材、制造和服务,大大降低了产品运输成本。2016年至今,万华已在湖北、安徽、河南等产粮及人口大省投建6条大型连续生产线,预计2019年禾香板总产能将超过150万立方米。未来几年,万华将在20个省份布局产业园,年产能将达500万立方米。通过合理布局,万华生态板业将逐步实现对国内人造板市场的全面覆盖,并最终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黄俊毅)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