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4日出版的《国家科学评论》。新华社发(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孙强研究员与刘真研究员、张洪钧研究员合作,三个研究团队经过三年努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成功构建了世界首例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该项成果1月24日在线发表在权威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该成果表明中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

1月23日,在上海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张洪钧研究员、孙强研究员、刘真研究员(从左至右)在回答记者提问。

五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2018年11月27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

1月22日,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保育室拍摄的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

1月22日,五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的“父亲”和其他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

1月22日,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张洪钧研究员(右)和团队成员在讨论实验设计。

1月22日,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张洪钧研究员(右二)和团队成员在讨论实验设计。

1月22日,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张洪钧研究员和团队成员在讨论实验设计。

1月22日,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猴室拍摄的五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的“父亲”。
摄影/摄像:金立旺
剪辑:卢烨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