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一辉
近年来,春运的关键词不再是“拥挤”“混乱”,而是“有序”“温馨”,从进站人脸识别、站内机器人导航,到刷身份证和二维码乘高铁、在列车上点美食外卖,再到网约车接站……我们路上的“每一步”都已被智慧元素所覆盖。买票难、坐车挤的“人在囧途”少了,说走就走、享受旅途的“心花路放”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春运的期望值更高了,不仅要求回得去,还要求走得好、走得快。初步预测,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相当于我国总人口的两倍多。如何尽可能改善这么庞大的旅客群体的出行体验,将平安春运、便捷春运、温馨春运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极大考验春运的组织管理成效。
智慧交通是春运挖潜运力和改善旅客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化的发展,让智慧交通更加普遍,为春运增添了科技元素,也让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23日至2019年1月20日,全国铁路各种售票方式共售出车票3.83亿张。其中,PC、移动端、电话、自助购票机等多种购票方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12306网站更是占据总售票量的84%,大大降低了购票难度,提升了购票效率。交通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不仅能让旅客实时查询列车余票、换乘、停车、正晚点及天气状况,还能提供订餐、特产等信息,让旅客们的归途不再是两点之间冷冰冰的线段,而是更为充实的顾客体验。
春运期间,各地铁路局也借力高新智能,不断更新、增设高科技设备,为旅客提供便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黑科技”,大大提升了旅客的乘车效率,也刷新了我们的春运感受。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大交通”理念从设想变为现实。智慧交通必然需要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各部门共同谋划,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间、城乡交通间的协同衔接和接驳。这些都需要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做到各地区、各县乡出行全覆盖,也需要它们将开启“大交通”的钥匙交给旅客,让旅客们真正有机会利用智慧交通技术,做出自身出行的最优选择。笔者曾有过从北京去厦门无票的经历,但购票软件自动推荐了转道天津的交通方式,先从北京乘城际列车到天津,再从天津飞厦门。在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类似的接驳方案是化解春运运力紧张的可行之举。
对在外的游子而言,春运是一段暖心的归途。而对交通系统而言,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行动”也是最为艰巨的考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必将使智慧交通成为应对春运挑战的重要力量,让亿万旅客的返乡更加方便快捷,让回家路上的风景更加多姿多彩。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