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视野·解读新时代】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遵循“四个坚持”上有担当有作为
王云长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遵循这“四个坚持”上有担当有作为。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从而推动理论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应该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唯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归根到底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实际行动扎根人民,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总结归纳好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理论和思想,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还要认真研究、科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精神纽带、文化基因等标识性概念提炼出来,融合、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之中,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树立良好学术道德,既有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又有“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著坚守,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