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的一只竹筒,是革命的象征见证红军漫漫艰苦长征路

时间:2019-07-17 00:1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央视网 点击:

 
  央视网消息:湖南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在永州蓝山县文物管理所,陈列着一只竹筒,这只看起来在南方随处可见的竹筒,在85年前,曾经伴随福建宁化的一位红军小战士,踏上艰辛的长征之路。
 
  蓝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颜继生:“这个是1975年捐赠过来的,当时这个竹筒功能主要就是用来吃饭喝水。”
 
 
  竹筒直径9.1厘米,高12.3厘米,它的主人名叫“兰发连”。
 
 
  蓝山县委办副主任 原史志办主任 李嵩:“据我们史料记载,他是一位老红军,1934年过蓝山的时候,因为负伤留下来的,居住在我们蓝山县,他是福建三明市宁化县人。”
 
 
 
 
 
  1919年,兰发连出生在福建三明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刚满14岁的兰发连报名参加了红军。入伍后,部队给他 发了一只行军竹筒,从那时起,这只竹筒,就一直跟随着他。
 
  1934年10月,兰发连跟随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途中,兰发连腿部受伤。兰发连与其他部队伤员共计100多人,在经过蓝山县油榨脚山地时,遭到敌军围攻。
 
 
  在油榨脚的那场战斗中,红军战士大部分壮烈牺牲。仅有兰发连等少数几名受伤战士,借着夜色藏到当地村民的稻草垛中,才得以脱险。
 
  蔡国胜是湖南蓝山县塔峰镇竹市村村民,当年救出兰发连的人,正是蔡国胜的外婆雷善红。雷善红把兰发连和另一名红军小战士都背回家中,帮他们换衣服,做饭给他们吃,还帮他们疗伤。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对蓝山实施白色恐怖,雷善红为了保全两名红军小战士,便收养了他们。
 
 
  蓝山县塔峰镇竹市村村民 蔡国胜:“兰发连抱了一个竹筒,结果到我外婆家的时候,我外婆说这个竹筒不要了,我们这是山区,竹筒有的是,他说不行,我做一个纪念。”
 
  在雷善红的悉心照料下,兰发连的伤势日渐康复。
 
  蓝山县塔峰镇竹市村村民 蔡国胜:“治疗以后是想回去想找部队,结果没找到,又回来了。”
 
  多次找寻红军队伍无果后,经由雷善红的帮助,兰发连在湖南蓝山扎了根。因为怕牵连别人,不识字的兰发连,一直不敢托人写信回家。
 
  音讯全无曾被认定烈士 终得重返故乡
 
 
  在他的家乡福建三明宁化县,因为长久没有兰发连的消息,亲人们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这份《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上,1933年入伍、红八军团战士兰发连的名字列在其中。
 
  直到1969年的一天,福建宁化兰发连的家人,收到他女儿的一封信,才知道兰发连还活着。1985年7月,兰发连应邀参加了福建宁化县红色政权建立五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终于重返故土。
 
 
  兰发连的大女儿 兰开秀:“我带他回去,一进门在我奶奶的相片面前,跪了,跪下流泪。”
 
 
  在与亲人山水相隔的几十年里,唯有这只竹筒,一直伴随着兰发连。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人听说他手上有一只长征时留下的红军竹筒,想要高价收购。尽管家境拮据,但兰发连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而在1975年,当听说蓝山县文化馆征求革命历史文物时,他却将这只自己珍藏了40多年的竹筒,捐了出来。
 
  兰发连的四女婿 唐盛利:“他也把这个竹筒拿出来给教育小孩,这个就是我部队发的,我就是一个红军战士,它是一个革命的象征。政府能够保存,既教育了后人,用作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又保护好了。”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