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推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创新为使命,靠自己、抓实干、抢先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实验任务运行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对一颗卫星做发射前最后的应用系统调试。此前,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学卫星成功发射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学成果。作为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的首发星,虽然技术复杂,但是在多个研究院所的协同攻关下,这颗卫星从立项、研制到发射,仅用了一年时间。
科技创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作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抓手,中科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在空间科学、先进核能、量子计算、超强激光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举国体制不断深化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北斗导航开启全球服务,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我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硕果累累。面向国计民生,传染病防治、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也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7月,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累计获批1类新药44个,这一数量是专项实施前的8倍。
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面向国际前沿,我国积极部署了一批大科学装置,深耕基础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世界最大激波风洞的成功研制,为超高声速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试验条件;人造太阳实现一亿度等离子体高温可控运行,为核聚变清洁能源利用奠定了基础;中国天眼FAST建成启用后,凭借世界最高的灵敏度和超强的分辨率,短短三年时间就发现认证了80多颗脉冲星,其在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等领域的攻关突破也带动了我国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在怀柔科学城,今年就有北京光源、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以及子午工程二期3个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运行29个大科学装置,创新活力正不断激发。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研发人员总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2018年达到19657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一系列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实施效果也开始凸显。2018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78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加到58.5%,创新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