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针对这些重要问题,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8月31日召开第七次会议进行研究,并部署有关工作。
“金融委本次会议围绕三方面议题作出研究和部署,我觉得这准确把握住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重点和热点。”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金融时报》记者说,这对做好下一步工作,以及稳定市场预期,将发挥积极作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此次会议首先对整个经济运行形势做了一个基本判断,即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稳定,金融体系运行平稳健康,各类风险总体可控。会议提出的总体政策方向比较明确,就是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也要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实现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在这一政策大方向下,连平认为,会议提出的两项要求非常有针对性。一方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且要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强调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央行此前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8万亿元。
“这次金融委会议对金融业继续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继续优化货币金融环境都做了具体安排。”商务部中商智库秘书长、全球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
“从稳增长角度看,下一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很大潜力。特别是投资在经济稳增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委会议也强调通过一些新机制去挖掘新的投资潜力。从地区看,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以及自贸试验区都是新的增长极;从行业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等领域也有很大投资需求潜力。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对于会议提出的多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体措施,连平认为,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对于投资项目要实施激励机制。“这很明确,就是要用激励机制来支持本身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同时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一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步伐。因为就今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虽有小幅度回升,但力度还不够。”他预计,今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可能会明显加快,从而拉动制造业投资,这也会对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转型升级,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指出,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等领域和新增长极地区的发展。在李建军看来,这意味着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融资、创新创业金融债券,以及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债权和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高新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制造业金融服务水平。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就要解决资本金问题,所以金融委会议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温彬说,目前来看,主要通过优先股、永续债等方式进一步夯实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资本实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对中小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还要建立“能贷、愿贷、敢贷、会贷”这样一套长效机制,特别是如会议所提,要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积极性,使金融机构真正实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标。
在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供机制保障方面,会议指出要提高金融体系的适配性。温彬解读称,银行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体系,目的就是实现适配性。“过去我们金融机构可能在战略、定位、产品服务方面比较雷同,现在要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所以金融供给要和金融需求相匹配、相适应,这也是银行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会议还强调,要使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宗良就此认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要统筹考量,而资本市场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因此,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坚持稳中求进,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韧性和服务能力。
“未来除了间接融资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之外,资本市场改革将会持续深化。”李建军相信,以科创板改革为突破口,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市场生态将日益完善,资本市场的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
除了服务实体经济和深化改革等宏观政策措施,金融委也更重视对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连平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金融市场才能有各方持续不断参与、更多资金加入的良好局面。“所以我觉得金融委明确提出要大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一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