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青海是三江源头,每年有50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流向下游地区,惠及20个省区市。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7%,湿地面积已达814.3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
戳视频,一起感受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清澈”与“纯净”。
青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青海“生态之窗”
青海“生态之窗”是远程视频观测系统,可实时监测千里之外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目前,近80个点位已投入使用,实现了青海生态功能区真正的全覆盖。

举个例子:有了它,对青海湖特有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的科研将带来更大的便利。



科普啦!
普氏原羚(学名:Procapraprzewalskii)别名滩原羚、黄羊。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
雪豹、马麝、白唇鹿、盘羊……这两年青海发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生态资源保护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过去牧民是草原生态环境的索取者和利用者,现在他们成为了保护者、管理者和守护者。目前,青海全省生态管护员人数已近4万名。

这些放了半辈子羊的康巴牧民如今当上了领工资的生态管护员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青海利用这里的盐湖资源,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展盐化工业。戳视频,看美丽的察尔汗盐湖。
生态环境有了保障,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蒸蒸日上。申格一家曾是生活在三江源保护区的藏族牧民,2004年11月,全村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生态搬迁,从400多公里外、海拔4700米的高原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长江源村。申格一家不仅住上了政府统一盖的新房,床铺、家具、家电也一应俱全。

三年来,青海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守住生态,呵护“颜值”。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