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貌、聚共识——上交所启动“沪市公司质量行”

时间:2019-09-20 19:5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国证券报 点击: 载入中...
作者:孙翔峰
 
  中证网讯(记者 孙翔峰)各方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关注前所未有地加强。9月9日至10日,证监会在京召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12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之一,沪市是观察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窗口。一直以来,沪市公司都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排头兵,韧性强、动力足。近两年来,个别公司风险有所暴露,市场各方更为关心上市公司的质量怎么样?上市公司质量如何提升?沪市公司质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成为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日前,上交所与主流财经媒体携手启动“沪市公司质量行”,走进公司、听取意见、凝聚共识、共同行动,将贯彻落实证监会资本市场深改任务落在实处。邀请投资者、中介机构、专家学者等市场各方切身观察沪市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围绕如何看待上市公司质量、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核心问题深入分析、共同探讨,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群策群力。
 
  沪市公司整体运行质量稳中向好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微观基础。沪市蓝筹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实力担当,聚集了一大批关乎国计民生,专注主业、扎实经营、规范运作的优质公司,总体经营质量一直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总量方面,2018年沪市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50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7%,净利润达2.81万亿元,经济中流砥柱的地位明显。增速方面,沪市公司总体业绩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分别为11%和4%,201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70%和9.20%,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企业“优等生”。经营质量方面,市场整体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9.70%,显著高于GDP增速,近三年实体类资产负债率均在61%左右,基本维持稳定;有六成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正,八成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依然实现盈利,充分体现出沪市公司扎根主业、稳健成长的“蓝筹”本色。投资者回报方面,沪市高比例分红群体逐年壮大,整体分红金额从2013年的6700亿增加到2018年的9100亿元,股利支付率从35%增加到41%,480家公司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过30%,约80家公司连续三年每年分红50%以上。
 
  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背后,是沪市公司在各行各业扎根实际、顺势而为、踏实经营、永不懈怠的奋斗身影。沪市聚集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全部行业门类公司,涵盖了金融、地产、石油、煤炭、钢铁、医药、化工、汽车、材料、信息通信等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既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强保障。以采掘行业为例,两市采矿业78家上市公司中,沪市有52家。2019年上半年,沪市采掘类公司实现营收3.42万亿元,净利润1181.62亿元,占行业全部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总额的98%和96%。信息技术产业,2018年我国十大芯片设计厂商中,两家上市公司均为沪市公司(汇顶科技、兆易创新),工业富联、三六零等公司更是在各自领域具有国际领先地位。此外,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食品、医药、化工等众多领域,沪市公司也有着绝对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大家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局部风险暴露有其深层原因
 
  船至中流浪更急。在宏观经济内外挑战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升级换挡的关键阶段,部分公司未能较好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前期聚集的隐患和风险有所暴露。一方面,一些中小市值企业、民营企业陷入经营困难,部分传统行业公司经营业绩有所下滑,虽然上市公司整体仍是优质群体,但也开始表现出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风险暴露,偏离主业、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事项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层次、内外部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外因上,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同时受流动性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必然会面临分化,犹如大浪淘沙、凤凰涅磐,这是必经的阵痛。但在更为重要的内因方面,个别公司热衷于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期改善经营的动力,概念炒作、“三高”重组、财务造假等情况也相继出现;有的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置公司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在自身资金情况恶化的情况下,将手伸向上市公司;个别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无视职业操守,仅从个人短期利益和促成交易的角度出发,没有发挥其应当承担的“看门人”作用。
 
  市场专家指出,从一个市场整体的角度而言,对于上市公司质量要辩证看待,分清即时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如今出现的一些局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分析,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着力推动公司纾解困难,助力转型升级;但其影响相对有限,沪市已经成为一片浩瀚汪洋,其深度和宽度今非昔比,市场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不必过于担忧。
 
  探寻上市公司质量“升级”路
 
  近三十年来,沪市公司从无到有,从曾经的小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今天,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新中国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的当下,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使其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火车头、稳定器、基本盘的功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务。可喜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已经摆在更高的位阶,迎来难得的改革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次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意义,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新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开发的出发点和突破口。证监会也在“深改十二条”中给出明确信号,指出将制定实施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切实把好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努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对IPO、并购重组、再融资、分拆上市等重要制度也有相应安排。
 
  对于如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同心同向、众智众力。事实上,在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方面,监管层已经着力颇多。以沪市为例,上交所就曾多次公开表示,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贯彻分类监管的基本方法,对优质公司,积极探索优化服务方式,在信息披露上给予必要的便利支持;对风险公司,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相信这些做法,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市场人士强调,单靠监管一方恐怕难以根本上达到目标。有专家直指核心,提出关键还是要培育建立起促进上市公司和市场主体专注经营、讲究质量的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让市场各方真正做到履职尽责。从近期的市场意见看,进一步增强市场约束、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已成为市场共识。这些都将有益于破除监管约束长期单兵突进面临的制约和障碍。市场专业机构也认为,要通过完善市场供需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等,形成较为准确的价格信号,让守规矩、专主业的公司在股价上得到公允反映,真正激发和引导他们承担自我完善、自我规范和自我提升的主体责任,自觉遵守“四个敬畏”“四条底线”,也带动更多的投资者通过价值投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从而摒弃盲目跟风炒作、短期投机。这些机制体制的改革完善,也必将在资本市场培育出更多的优质企业,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