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5日讯(记者王文晔)清一色欧式风情建筑,波光粼粼的河水,德国企业聚集……这里不是德国的某个小镇,而是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岸打造的一个“德国小镇”主题街区。11月14日,记者乘坐水上巴士,探访了穿紫河从“黑臭河”到城市美丽风光带的蜕变过程。
昔日黑臭的穿紫河如今风景如画(中国网王文晔摄)
穿紫河是常德市中心城区的重要水系,长约17.3公里,流域面积27.97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部分河道因城市扩张被填埋,并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受垃圾与沿岸农业面源污染,穿紫河水生态严重恶化。2004年,常德市首次启动穿紫河治理。穿紫河水系的综合治理,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
通过与欧盟合作,常德市引进了德国先进的治水理念。“我们把海绵分为大海绵、中海绵、小海绵。”常德市海绵办副主任李远国向记者介绍,大海绵体指江、河、湖等整体连通的水系;中海绵体指排水管网、调蓄池、生态滤池、泵站等;小海绵体指海绵院落、海绵公园、海绵道路、海绵绿地广场等。十几年间,常德市坚持大、中、小海绵体建设并重,黑臭水体按流域综合治理,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水生态滤池处理等多类项目建设融合推进,积极应对雨污水超标排放。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不但完成了污水变清流的逆袭,而且防涝能力已达防御30年一遇标准,告别了雨天“看海”的窘况。
常德市“德国小镇”(中国网王文晔摄)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常德还创新融入大量旅游和商业化元素,如打造德国小镇、婚庆产业园、承德河街等滨水街区等,在恢复城市历史记忆、打造出专属于常德人民的水文化的同时,通过流域治理带动周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以商业开发反哺水系修复,从而形成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良性循环。
“现在穿紫河变成了公园,我们越来越喜欢这里。”正在散步的市民高兴地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到穿紫河边来“打卡”。
“可以说,常德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起到了一个排头兵的作用。”李远国自豪地说。今年6月,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常德模式”走出了国门,向全球推介,一座现代时尚的海绵城市正在崛起。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