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1万亿元”,有何特殊深意?

时间:2020-05-24 12:2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题:两个“1万亿元”,有何特殊深意?
 
  新华社记者韩洁、申铖
 
  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炉,两个“1万亿元”就迅速占领各大媒体头条,格外打眼。
 
  有人算了笔账:新增1万亿元后,今年赤字达到3.76万亿元,加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约占中国GDP总量4.1%。
 
  国内专业人士分析,除了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的4.76万亿元,报告还提到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合计下来,这些政策总规模按小口径计算约8.5万亿元。
 
  为何要举债?钱花到哪去?怎么花好?特殊之年,这些都是打理好“国家账本”的必答题。
 
  (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20年,既有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又有疫情冲击下保就业稳民生的硬需求,还要为实体经济减负,努力扩内需、促创新、补短板……每项工作都不容有失,每项工作却都“花费不菲”。
 
  而另一个事实是,国家“钱袋子”今年也比较紧张。
 
  -14.5%,这是今年前4个月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
 
  一些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部分出现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困难情况。
 
  解决“钱从哪里来”,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全球遭受疫情冲击国家都需解答的“难题”。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举措。
 
  两个“1万亿元”,正是对冲经济社会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体现。
 
  一定有人疑惑,为什么要选择扩大赤字和债务规模这一政策工具?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认为,扩大内需、激发市场活力,结构性财政政策比总量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明显。
 
  “这些政策各有侧重、协调配合、综合发力,可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财政减收增支影响,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他说。
 
  (二)
 
  有了资金来源,花到哪里非常重要。
 
  几万亿元的资金和百姓有啥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说,两个“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
 
  具体讲,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建立,让资金坐着“直通车”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抗疫特别国债的用途“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是首次,但特别国债并非新鲜事物。我国曾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别发行过2700亿元和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
 
  所谓“特别”,就是为特定目标发行,具有明确的用途。
 
  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此次1万亿元的规模,发行期限将以10年期为主, 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
 
  至于3.7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既可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又能支持重点在建项目和补短板工程。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新消费等都能从中受益。
 
  这里,想到财政部部长刘昆22日在“部长通道”上算的一道加减题: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270亿元,支出247850亿元。一收一支,多出来的6万多亿元就是今年增加的支出所在,也是两个“1万亿元”等特殊安排的特殊用意。
 
  (三)
 
  2020年,新增1万亿元赤字规模后,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创下历史新高。
 
  有人又担心了,今年赤字率可是突破了所谓的3%“国际警戒线”,安不安全?可不可行?
 
  说起这事,业内一直有争议。
 
  3%的赤字率“国际警戒线”说法,主要源于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准入条件,财政赤字须低于GDP的3%,政府债务余额必须低于GDP的60%。
 
  不过,欧盟也认同,成员国面临严重经济衰退时不受此限制,短暂超过3%也是允许的。
 
  事实怎样呢?
 
  关注世界经济的人会发现,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赤字率经常突破3%,高的达到两位数都不奇怪。尤其今年,受疫情和世界经贸形势影响,全球财政赤字率和公共债务水平明显上升。
 
  据IMF预测,2020年全球平均财政赤字率将由2019年的3.7%上升至9.9%,比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峰值还要高。举例看,美国赤字率将由5.8%升至15.4%,法国由3%升至9.2%。
 
  专家指出,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在如今的复杂变局下,很难将3%的赤字率视为国际通行标准。
 
  客观上讲,每个国家应该有符合自己实际的赤字率警戒线,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债务余额、政策取向等情况,以此衡量债务水平的高低。
 
  “我国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经济体中一直是相对较低的,适当提高赤字、扩大债务是有可行空间的,风险也是可控的。”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说。
 
  “真金白银”来之不易,要坚决管好用好。
 
  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绝不该花,花了就要依法依规问责,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句话,节用裕民。“钱袋子”紧了,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花钱就要精打细算,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 第一观察|总书记为中国经济化危为机开出辩证之方
  • 两会新华视点:七大看点解析民法典草案如何回应百姓关切
  • 两会新华视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 聚民心、强信心、筑同心——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报
  • 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