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古村又起炊烟
烟雨朦胧、群山环绕的乌岩头自然村,小桥、流水、古道、古树、古建,宛若一幅水墨丹青。
45岁的陈元彬,不时放下手里的活,倚门眺望村头。
“来了,来了。”一辆大巴驶来,他赶紧招呼妻子准备茶水,自己则冒雨迎了上去。
这是当天中午“竹隐泉”民宿迎来的第三批客人。
乌岩头位于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坐落在着名的黄(岩)仙(居)古道上。从古道旁虽有些斑驳仍难掩昔日风华的店铺,可回想乌岩头昔日的繁盛。
但这个古村落一度也严重“空心化”.宁溪镇2013年统计的数字:乌岩头房屋空置率90%,其中30%坍塌损毁;300多村民,仅有5户老人留守。
当2013年黄岩区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团队对乌岩头自然村整体规划改造时,几乎没人相信这个萧条的村落能够再焕生机。
但黄岩区和杨贵庆团队没有放弃,在无数次沟通、分歧、再沟通后,将乌岩头打造成一个修旧如旧的艺术村落,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来访。
和陈元彬一样,外出务工经商的乌岩头人纷纷回村开办精品民宿、农家乐和土特产店。不仅如此,村里还吸引外来投资建起了书吧、文创工坊和民宿。2019年,乌岩头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全村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
乌岩头,又见到了几近消失的袅袅炊烟。乌岩头的“复活”,也是黄岩西部山区乡村振兴的缩影。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谁还愿背井离乡?”黄岩区区长包顺富说,“引来专家教授,建立科研、教育培训与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相融合的乡村‘产学研’机制,是黄岩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探索。”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田生科,就将他的实验室搬到了黄岩山区,在宁溪镇岭根村开展“精品柑橘绿色智慧栽培模式构建及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研究。2018年,田生科作为黄岩区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岭根村流转200余亩土地种植质优价高的“红美人”柑橘,直接帮助周边50多户群众增收,并带动全镇新增1500亩柑橘种植基地,新增650余个就业岗位。
活跃在黄岩乡村的教授,还有指导农户种植中药材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谈献和,有历时5年打造出网红“版画村”的浙江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夏盛品,他指导建设农村文化礼堂500多家,让文化融合乡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院校“大咖”的下沉,带来了全新发展理念,拓宽了黄岩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视野。
平田乡黄溪村有一个500亩茶园,种在被称为“台州大水缸”--长潭水库周边的黄毛山山顶。从村里到茶园的羊肠小道,要步行近两小时,由于长期无人维护,野草遮蔽了茶树。
2018年,平田乡引进资金,打造农旅融合的“山野天露”,卖点就是在露营中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山水茶园的旖旎风光,日出日落、星辰云海的浪漫情怀,吸引游客来这里打卡,不提前预约压根就订不到露营帐篷。
27岁的村民戴建青是这里的露营帐篷主管。他介绍,平时有30余位村民在这里上班,采茶季会有100多人来干活,“带动的就业虽然不多,但络绎不绝的游客,让附近村民的枇杷、杨梅、竹笋等土特产卖火了。”
从引资到引“智”,再到“智”资同引,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岩区紧紧扭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抓手,创建103个美丽乡村精品村,2020年乡村旅游人数突破130万,旅游收入达到6700余万元。创办农业龙头企业24家,家庭农场365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发展柑橘种植户8.5万户,年产水果罐头10万余吨,产值达18亿元。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昔日“空心村”又多了“烟火气”.
“小橘灯”暖心工坊,是黄岩“无中生有”的神来之笔。
记者走进岭根村“小橘灯”暖心工坊时,瞬间被这个由村委会底层楼房改建的“车间”吸引。只见数十位村民,或结绳、或压塑料圈、或组装瓶盖,忙得不亦乐乎,正在为某品牌饮水杯组装配件。
“每天都有50来人在这里做工,工作很自由,还能照顾家。”岭根村支部书记牟同耀说,区里推进“东厂西扩”行动,号召一些在东部的企业,将部分需要手工加工的生产环节,挪到西部山区,不仅让村民能够就近挣钱,还节省了企业成本。
黄岩区已有54个行政村建起了‘小橘灯’暖心工坊“.”我们以全域协作为抓手,推动资源要素上山下乡,共同撬动乡村全面振兴。“黄岩区委书记陈建勋说,”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让群众不在异乡叹‘乡愁’“.
2018年,黄岩区与同济大学在宁溪镇乌岩头自然村、屿头乡沙滩村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把黄岩乡村振兴的实践搬进了课堂。截至目前,这家行走在黄岩乡村的学院,共培训和接待来访人员18095人次。
沙滩村也是杨贵庆团队规划的老街,从村头到村尾,宋代的古物、古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的建筑风貌一览无余,置身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陈建勋说,”黄岩实践,犹如一颗种子,我们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记者黄书波 参与采写:卢阳)
(责任编辑:陈冬梅)